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民族学   4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2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1658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觏所著《易论》十二篇,不仅标示出宋代易学义理之端绪,且反映出其坚持自身的学术个性及提倡以《周易》阐扬儒家学理的用心所在。李觏之易学重经世、重人事。他治《易》不徒托空言,将学《易》、解《易》及用《易》看成是一门观察人事兴衰,社会治乱的大学问,突出了《周易》作为经世之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觏与佛教     
李觏佛教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排佛的一面,也有容佛的一面。排佛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以经济建设、财富积累和社会秩序为内容的物质领域,一是儒家礼治伦理领域;容佛主要表现在对佛教某些教义、佛教教化功能的肯定。李觏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是颇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3.
李觏倡导礼让和礼治,主张传播儒家礼学以压制佛道两教。李觏痛感同胞对佛寺道观过度热情,对孔庙祖庙反为冷漠。他的理想社会是有祖端无寺观,让人们免除佛道诱惑。他谴责儒者失职,让佛道两教乘虚而入民心。他排斥僧、道于士农工商四民以外,并罗列了佛道两教十项害处。  相似文献   
4.
论李觏的诗     
李觏的志节与境况,决定了他的论诗主张,其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交游、时事、咏史、咏物、写景、咏怀。颇受皮日休、韩愈等人的影响,又有所不同,这种同与异和宋诗风貌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简说李觏     
李觏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注重平民教育。他想要改革北宋的朝政,因为他未得机会进入仕途,所以无法实行自己的改革主张。胡适说李觏是王安石思想先驱,理由不充分。说曾巩是李觏的学生也无史料依据。关于李觏对孟子的非议,却反映了李觏对孟子的特殊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就抚州市区内李觏的遗存和历代祭祀情况作简要、客观的记述介绍,为李觏的研究者提供资料参照,其中,“龙马书院”过去少有提及,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的词作 ,无论是就其思想还是就其内容而言 ,都处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内 ,为时代所限 ,她本人也不具备当代女性那样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在男性作者占绝大多数的宋代词坛上 ,李清照的女性身份及其词作的女性视角和话语 ,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 ,在真实地展现女性生命体验这一点上 ,又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另一境界。  相似文献   
8.
林庚白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之一,研究近代文学的学人往往简单地视林庚白为宋诗派成员,但事实上宋诗不能涵盖林氏一生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貌。从早年对同光体的追慕到后来对宋诗派的反叛和超越,林庚白对同光体宋诗派理论的内省与改造体现在藉诗写史的自觉性,情绪与情感的现代性以及以社会主义者之身世与怀抱而为诗三个方面,为传统诗词创作注入了新的精神  气质和思想内涵。其五四以后的诗作也显示了旧体形式的诗歌在主动顺应历史潮流,渗入时代精神的条件下的内在生命力和创作实绩,不应为近现代文学研究所忽视。  相似文献   
9.
隋炀帝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的宗教思想是儒、佛、道三教并举 ,儒学为先 ,多元一体。这适应了宗教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大统一的形势 ,既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对宗教发展的巨大贡献 ,从治本上促进了“大业之治”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领袖人物李燮和的功劳最大,但他在随后争夺沪军都督时首先被排挤出局,则是他自身诸多不足所造成的。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顾全革命大局的高姿态值得大书一笔,这是整个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个亮点。后来的国民党官方史学家们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刻意贬低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与贡献,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