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6篇
民族学   1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山彝语中有一种特殊的ABAB式四音格形容词 ,以往的教科书和字词典都忽视不收 ,在日常生活中其使用频率较高。在语义表达上与现代汉语ABAB式形容词较为相似 ,但不完全相同。其产生有两种基本形式。在语音结构和语用上不同于描摹词 ,在句中充当状语和定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2.
保哨制度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凉山彝区主要交通线上具有军事保护性质的地方制度。民国时期,因凉山彝区民族关系紧张、交通梗阻,在凉山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于关键险要之处设置哨所,由哨兵保护行旅通过彝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凉山地区交通的畅通,但是在后期也给商旅带来经济负担,成为军阀征税的名目和壮大的政治资本,同时也造成当时民族关系进一步紧张。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通过深入阐述乡村振兴视阈下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从强化政策措施落实、提升组织保障水平,加强良繁体系建设、提升良种化发展水平,加强种植结构调整、提升规模化发展水平,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聚焦产业链延伸、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凉山脱贫攻坚工作,鼓舞了凉山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十九大提出的乡村 振兴战略是凉山脱贫奔康的行动指南。当前凉山彝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凉山打赢脱贫攻坚 战的思路是:促进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固牢脱贫致富之本;强化绿色宜居导向,改造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实现贫困农 民安居乐业;坚持乡风文明导向,移风易俗,培育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开展农村社会有效治理,根除致贫致愚的恶习,引导村民 健康生活;把生活富裕直接奋斗目标,狠抓基础民生工程,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为脱贫致富提供长久保障。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各地区的土地流转现状及推进方法相差甚大。通过对凉山州会东县土地流转规 模、流转方式、流转去向和流转用途等几个层面进行结构性分析,总结出会东县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针对会东县土地流转的 特点提出了重视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重要作用、谨慎选择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土地流转需要有效结合当地 的主导产业、土地流转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撑、土地流转需要依托农村经济组织平台、土地流转需要引入民营企业注资等土地流 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彝族地区的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知识认知障碍、文化情感障碍、学习反应障碍、学习环境障碍。这 些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语言文字自成体系、历史发展脉络独特、教师资源有所欠缺、学习环境不够良好。进一步而 言,就是该地区的民族区域性和经济发展滞后性导致了初中生历史学习的障碍。而通过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引进民族文化资 源、健全教师教育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并最终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当地历史 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竟艺  杨永清 《民族学刊》2022,13(6):30-36, 141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2020年,凉山彝区10县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为了巩固彝区脱贫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彝区乡村振兴,实现彝区农业稳产、农民稳收、农村稳定,本文主要从凉山彝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缓慢、内生动力缺乏等详细地分析了制约凉山彝区持久脱贫的困境因素;并就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困境因素,首先从政策、产业和互助合作方面对已有的主要帮扶措施进行了优化与健全,其次,从构建与完善保障督查、政策联动、内生动力激发、贫困文化消解、禁毒防艾和监测评估等机制方面提出了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石一婷  马尚林 《民族学刊》2020,11(5):19-25, 131-132
目前,在凉山彝区,外出务工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许多家庭通过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在当地无力承担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彝区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非常必要。为此笔者对四川凉山的冕宁、盐源等地彝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寨通过田野调查方式,了解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应该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支持系统,继续不懈地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法制教育,促进用人机构和彝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促进彝族务工者的城市融入。进一步强化乡镇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建设,加强跨区域合作,倡导有序输出,规范对劳务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劳务培训质量,提高彝族务工人员素质,保护彝族务工人员的合法益。  相似文献   
9.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7,8(4):22-27,99-101
凉山彝族受祖先信仰观念影响,不仅强调世俗与神圣层面的性别角色分层,还重视阴阳两界的性别地位差异.本文梳理、诠释彝族女性主导日常生活、享有特殊权限和专有性别教材,以及女性灵魂的依附形式、归属转移、葬礼实质等文化事项,呈现了在世俗生活的日常事务领域,女性主导的日常杂事具有相对随便、量大琐碎和可以改变的性质,而在神圣生活层面的属灵事务领域她们依附父系或夫系的男性事务领域却往往具有超自然、异乎寻常、牢不可破、秩序功能、永恒特质和与祖界家园发生联系的特质.彝族父系制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始终表现为主导与依附并存态势,唯具体内容、数量、程度等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徐铭 《民族学刊》2017,8(4):15-21,97-98
本文利用民族学者的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从家支组织形态与功能、家支权力结构与德古、社会变迁中的家支与德古三个方面论述彝族家支(血亲社会组织)与德古(权力人物)的结构与功能.笔者认为凉山彝族家支与德古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的两个对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传统性不仅具有顽固性,而且会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成分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家支与德古具有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传统与现代结合为一种协调的模式,构成了彝族在当代社会的特定民俗.这就是现在凉山彝族农村的地方政治.在当代社会,德古继续扮演什么角色要看他们接受新知识、新的价值观念以及理性权威程度而定.民众在家支上的同质性极高,所以他们不缺乏家支从属感与认同观念,缺乏的是对现代文化的了解,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对身处经济极不发达社会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