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宋时期,岭南少数民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工具制造业、矿冶业等,对岭南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岭南少数民族的手工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也具有交融性。  相似文献   
2.
就现存文献记载看,岭南鬼门关之称谓,大体历经“桂门关”——“鬼门关”——“老鼠关”——“魁星关”——“天门关”等沿革。汉人中原正统观、唐宋贬官文化、岭南科举及道教文化的此消彼长,皆是时人命名关口的社会内因。其中,鬼门之说,显属恶名。解读以上不同性质的称谓,既可资于得见岭南往史;传至今日,又有助于定位玉林区域文化之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分析冼夫人的时局观入手,认为冼夫人不仅对南朝的政治局势有很透彻的了解,而且对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大势也有较深入的洞悉;汉化水平较高,对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道德和悠久历史有深刻的领会是冼夫人拥有良好大局观的根本原因;冼夫人的时局观有着进步的国家观念,能主动认同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同时自觉地以汉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处理岭南事务。这一切均表明冼夫人的汉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反映出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蔡平 《齐鲁学刊》2012,(3):46-52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自秦平百越置三郡起而归于中原统一王朝版图。战国以前,今桂东北、粤北、粤东部分地区分属古九州之荆、扬二州。战国时期,岭南政区和民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广东潮、梅二州部分地区属闽越,韶关、清远、河源大部分地区属楚国,广西贺州、桂林大部分地区属楚国,两广其它地区为传统的百越之地,分为杨越(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所属。  相似文献   
5.
在贬谪岭南六年多的时间里,苏轼仍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岭南的佛道文化、旅游文化、饮食卫生文化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加以吸收、改造、传播或建设,既在逆境中调节了自己的身心,也传承了先贤的文化精神,成为北宋时期贬谪岭南造福岭南最著名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北古典园林的造园形式和表现有着自己独特之处,论文就环境特征、文化特征、空间特征、性格特征、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美学特征之异同。  相似文献   
7.
《谏果回甘》是岭南晚清著名的民间小说家邵彬儒一部重要的圣谕宣讲小说集,其围绕康熙颁布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的《圣谕广训》讲说善恶因果报应之故事,生动展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风情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岭南社会风貌的写照。通过对其内容尤其以吸食鸦片和卖猪仔现象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岭南历史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岭南文化的特征对岭南园林的风格及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余荫山房实例导读,从多方面对岭南园林的文化特色进行综合分析,可进一步明确岭南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当代环境艺术的参考借鉴价值,是美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今广东、广西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民族形成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岭南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岭南思想文化,分析其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取得的成果,掌握其形成的优势,揭示其发展特征,探索其在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更快更好地建设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