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German sociologist Max Weber is rarely referred to in public relation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it is argued that his concepts of legitimacy and legitimation are relevant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public relations activities. Legitimacy, i.e. having sufficient external support to continue to exist, is seen a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legitimation is seen as the efforts which are aimed at acquiring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The article discusse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ideas for the field of public relations.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韦伯这位社会科学的巨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然而有关他的大学"学术自由"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空白。本文试图从韦伯的生平和学术经历中揭示出他对所思考的"学术自由"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并对他的"学术自由"作出初步剖析。最后,本文指出了韦伯的"学术自由"所不可避免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It turns out that Max Weber was on to something when he suggested that it was not natural or automatic that wealthy individuals invest their capital rather than keep it or spend it on themselves. Pattern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indicate that in general some inducement or pressure is necessary to convince those who control money to risk it rather than hoard it.  相似文献   
4.
5.
当前网络表达中到处弥漫的怨恨情绪,使技术理性的价值产生位移或曰颠覆,正价值如正义、公平、为承认而斗争等,在怨恨的情绪及其网络表达中导向负价值:网络暴政、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使人陷入"单向度的人"的危险。当下网络表达的无序和失序,正是怨恨的现象学呈现。因而,透过现象学观察的怨恨及其网络表达,或许可为我们反思批判当下和建构新的网络伦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怨恨所颠覆的对象作出不同判断,这一分歧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及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韦伯的社会学中,各个分支社会学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关联,宗教、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混成一体,很难区分出中心和边缘。也正因如此,论述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就绝非是在描述韦伯社会学中一些处在边缘的非体系性的有关教育的散论,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它内含着丰富的问题意识和思想性。在“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讨论韦伯就教育究竟著述了些什么;在“韦伯式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着重探讨后人在韦伯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下进行了怎样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韦伯的社会学与教育”层面,要讨论的是,从韦伯的社会学原著中,或者从有关韦伯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什么样的具有深层次启发意义的教育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化发展有过深刻的影响,但不能由此推断青年马克思曾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因为青年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线索,同时两者的哲学性质不同,追求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目标不同,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吕雨辰 《社会》2019,39(6):187-213
本文承接马克斯·韦伯对于传统中国的观察,在李猛论文的启发下,尝试对近代中国理性化转轨的初生时刻进行个案研究,聚焦于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后推动的革命性的孔教运动。依托韦伯的若干理论概念,本文认为这一运动起于康氏对自身卡里斯马的自觉,进而对孔子、孔学做了宗教化的再阐释。康氏的普遍主义取向的宗教改革虽然夭折,但对同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和稍后的反迷信运动有重要的触发意义。一方面呈现为神秘化,另一方面却是在理性化西方的挑战下应运而生,这使得康氏变教的价值合理化努力难以成功。孔教革命虽然以激进的面目出现,但其意图却是保守性的,即试图在大变局中维持儒士阶层的整全性。理性化转轨的历史使命随后交到了“主义”政党的手中。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