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60篇
社会学   3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语境下的音乐情感具有多重意蕴,它对于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以及从其基本特征上去建立音乐内容和形式间的较为普遍的联系等,都具有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礼记·乐记》作于公孙尼之说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记》是一份集中体现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与礼教思想的重要文献。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本文通过分析考证,以可靠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否定了这种错误的观点。澄清《乐记》的作者问题,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乐记》以至整部《礼记》的编纂性质,从而正确而有效地发挥其文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张爱玲以她对音乐与色彩的独特理解和完美运用,使其成为一种意象,是表现人物心理、暗示情节以及揭示人物命运、感悟人生、反映社会的重要手段,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4.
浅谈《理智与情感》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奥斯丁著的《理智与情感》与其它五部作品相比较,具有最明显的三大现实主义特色,也对奥斯丁的艺术创作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体现了奥斯丁最现实的爱情婚姻观:理智和情感必须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18世纪末 ,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多仁·丹增班觉从北京带回了扬琴、笙、横笛等一些内地乐器 ,并且传授演奏技法 ,组建乐队 ,配以小调演唱 ,出现了器乐合奏的艺术形式。多仁·丹增班觉对西藏传统音乐的发展 ,特别是高雅、优美的囊玛音乐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艺术的灵魂 ,是艺术的精髓。在音乐教育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对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和声学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也是其他技法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和声学、技法理论课、作曲专业课与音乐创作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并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音乐创作贯穿于和声的教学之中,和声渗透在音乐创作教学的始终。分析、研究普通高校和声教学与音乐创作实践的模式,对音乐专业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以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竞争激烈的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素质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和了解,体会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分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性,指出情感教育与语言的情感性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揭示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外语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告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新形势下广告受众心理的主要特点。具体受众心理分析是:一、感性心理:情趣情调;自我比拟;理想向往;流行时尚;交流互动;品牌偏好。二、理性——感性心理:实用价值观念变异;自我价值中的理性与感性;体现个性。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liberal ideal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It argues that decency has become intertwined with the fragility of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by providing a problematic threshold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The idea is that as global pressures mount for protecting the human dignity of persons/peoples, they also congeal or harden decency’s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straints (impartiality, neutrality, and basic rights enforcement) on engaging others. Decency as a moral threshold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the article claims, has become static or a self-reinforcing limitation. This contradictory decency/dignity dynamic of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not only explains how states have aggressively asserted their interests by absorbing these constraints, but also how politics can limit the pragmatic potential to bridge the various social gaps in values and belief systems.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ceptualize a pluralist ethos that shows how such constraints can be reimagined as, or turned into, th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freedom that transition us to a global pluralist politics. It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refugee crisis and Islamism, showing how both cases resonate the felt stigmatization and alienation within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