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学术成就 ,对我国“入世”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助于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从婚丧习俗、宗教祭祀、民族传说及民族史三个层面,考查当代少数民族题材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民族文化英译过程中体现的历时性特征.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译本中呈现出由缺损向保留逐渐过渡的历时性趋势,表明少数民族文化在英译过程中日益得到更多保留和再现.究其原因,主要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读者需求转变、中西方文学翻译策略的转变及译者主体性差异等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4.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至今近一个世纪,有700多位科学家摘取这一桂冠,却没有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层面分析,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结构,所以在思维和认识方式上便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1913年泰戈尔之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是被西方主流文化所接受,他的诗契合了当时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二是因他是东西方文化激荡相融所诞生的一位巨人,其融通了东西方文化,又超越了它们的局限,从而获得了世界的意义,也超越了他的时代而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现状,以1971—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四十年来的获奖情况为研究对象,从获奖作家所属的不同的国家分布、作家性别比例及和获奖作品风格与主旨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展态势,概括和反思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原因,由此提出对于中国作家要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占有更多席位需要完善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nglish-language reporting of the award in 2012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o the Chinese author, Mo Yan. Through the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four countr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Mo was discursively produced as an “empty signifier” through which significant cultural-political work was done in an attempt to make sense of and manage a resurgent China. Specifically, the global cultural event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as used in the USA, Australian, and French news media largely to reproduce the dominant human rights discourse in which China's dissidents were highly prominent and highly valued. In the news media of the more culturally proximate India,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 was given greater prominence. The study's keyword and concordance analyses found a high degree of commonality in the linguistic strategies through which China was represented.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English-language reporting of the Nobel Prize was characterized by narrow cosmopolitanism, in which “they” were invited to become part of “our” free world.  相似文献   
8.
从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五个瑞典人)的视野看20世纪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史和人的角度评述了几大宏观经济学派的产生背景、理论脉络和功过得失,并预测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令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它造成的文化殖民主义正在改变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内质。为强化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联合海峡两岸的同胞,挺胸昂头,理直气壮地去夺取诺贝尔奖。早日获奖,力争多获奖,有助于尽快扭转我们弱势文化的现状,是谋求重大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0.
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每年一度的评奖结果备受经济学界关注。因为该奖不仅是对获奖者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对经济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回眸了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论述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趋向,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与启示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