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93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16篇
综合类   473篇
社会学   442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江苏省苏北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惠及1 730多万农民的系统工程。建设苏北新农村关键是要把握六个着力点: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对苏北的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抓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苏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千万劳动力培训工程,用先进文化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重视苏北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苏北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切实把握住确保江苏“两个率先目标”顺利实现的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西安事变前中共立足陕北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发生前 ,中共中央已立足陕北一年有余。究其原因 ,一是注意调整党内各方面关系 ;二是着重解决与周边地方实力派关系 ;三是正确发展与爱国人士、少数民族和帮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是近代外侨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 ,95年里 ,它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 ,以其独有的模式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谓汉欺之 ,谋欲犯塞 ;谓宜还南所掠生口 ,以慰安其意。”章帝从袁安议 ,许之 ,令“度辽及领中郎将庞奋倍雇南部所得生口 ,以还北虏 ;其南部斩首获生 ,计功受赏如常科”。企图平衡南、北匈奴的关系。由上可知 ,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至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 5 1- 89年 )期间 ,北匈奴或因“惧于见伐” ,或因欲与汉合市 ,多次遣使求和亲 ,而东汉王朝则出于“冀其交通 ,不复为寇”的目的 ,与北匈奴保持了时断时续的通使、合市关系。当然 ,由于北匈奴时时寇边侵掠以及东汉王朝在处理南、北匈奴问题上的摇摆性 ,东汉王朝对北匈奴采取的以通使、合市…  相似文献   
5.
北朝文学的发展,是通过模拟南朝文学,以北朝文学南方化的方式实现的。大致说来,这一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北魏初到孝文帝迁都以前,是北朝文学在模拟中复苏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孝文帝迁都到东、西魏分裂时期,是北朝文学全面模拟南方文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东、西魏分裂时期到隋统一北方时期,是北朝文学与南方文学走向全面融合的阶段。北朝文学与南方文学经历了一个相对疏离到最终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is inspired by three issues, namely ongoing research on South Africans of Indian origin, the anecdotal evidence that accumulates through ongoing discussions on a casual level with such people and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among researchers about how globa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are impacting upon identity formation among minorities who are seeking employment or a new life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of the ‘big fiv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i.e. the USA, Canada,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the UK. It is in countries such as these that a third identity emerges and develops to instill a sense of triple identity. The information here suggests that, when people of Indian origin migrate to one of these countries, they continue to cling to South Africa because it is their country of birth, as well as to India, more for sentimental rather than practical reasons.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reflects a contemporary phenomenon not just among the Indians in South Africa, but also among other diasporas such as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whose new and final emigration destination always seems to be the US. In addition, people of Chinese origin in the countries of Indochina, such as Vietnam, Laos and Cambodia, experienced similar patterns of becoming diaspora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Oceania in the 1970s. However, migration implores them to renegotiate their identities in order to adapt and sett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ewly adopted host territories. This gives rise to an identity that straddles three countries, which induces the need to examine new ways of identity building in a global transnational economy.  相似文献   
7.
北朝汉族士人对待南朝政权的态度十分复杂,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汉族士人自身的因素,也有南朝政治环境的因素。北朝汉族士人对待南朝政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问题的本质在于他们以南朝还是北朝为正统。  相似文献   
8.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 ,首先 ,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 ,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三 ,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应作具体分析 ,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朝鲜作为"冷战活化石",其外交政策的特殊性引人深思.朝鲜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并陷于不可摆脱的安全困境,国内经济状况长期不佳,金正日更面临稳固自身政权的问题.分析国际格局、国际系统、国内政治、国内经济等诸方面因素对朝鲜外交政策的影响,结合此次朝美核危机,整理朝鲜外交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金锁记》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篇充满斗争激越、呼应“五四”主题的文章。改写后的《怨女》则成为超越时代局限 ,走向人性深处 ,带有普泛性和恒定性主题的文章。在张爱玲的文学趣味向传统复归的背后 ,是作者对“五四”文学的反思 ,以及对中国文艺的表现方式、表现题材的寻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