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心灵隐秘的探究者——爱伦·坡创作及诗论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文坛怪才爱伦·坡毕生致力于探寻人类心灵的隐秘。他的小说及诗歌以死亡、恐怖为主题,极力试探人类心理的承受极限。他的诗论崇尚唯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极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爱伦·坡是公认的世界侦探小说鼻祖。本文探讨了坡创作侦探小说的历程 ,所设计的侦探小说的套路 ,所塑造的侦探英雄杜邦形象以及它们对后世侦探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出于对国家未来的焦虑,爱伦.坡把当时美国社会尖锐的种族问题巧妙融入小说叙事中。他用隐喻、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对残酷的奴隶制和种族压迫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鞭挞,对黑奴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然而,坡深受南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思想上的保守因子导致种族立场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为了避免过分触及种族问题而陷入政治漩涡,他在小说中采取一种调和策略,即一种既不触怒白人读者、又能为大多数黑人所接受的"平均种族主义"。坡竭力在小说中构建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种族迫害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对黑人、白人等多种族和谐共存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初,爱伦.坡便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文学旅行,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时期对坡的接受以改革开放为地标,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突破,但是,总体看来,国内的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历史文化意识上均明显滞后,具体存在三类问题:一是见树不见林,缺乏"整体细读"观念;二是建立在"印象主义"价值评判基础之上的主观臆断;三是观念陈旧,机械套用文类规约。本文还通过简要对比国内外爱伦.坡批评实践指出,坡在当下中国的接受过程中最为凸出的弊病在于"认知的缺失",也即过多关注"诗艺"层面上的研究而很少从社会学批评的视角去考察爱伦.坡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多重认知信息。  相似文献   
5.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早期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文学批评界影响深远。坡在创作理念中对读者反应的重视更使其荒诞、恐怖的哥特小说具有了唯美主义的倾向;从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来看,坡的哥特小说创作与英国早期哥特小说传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并且他对哥特小说的创新发展在人类精神生态的层面上具有了广泛的社会与文艺功能。  相似文献   
7.
埃德加.爱伦.坡在作品中对女性的奇异刻画巩固了他作为“神秘恐怖的奇异故事的缔造者”的名声,其作品中许多轻妙脱俗的女性常常经历恐怖的死亡,她们或被活埋,或被损毁,或遭受精神吞噬。文章根据自体心理学相关理论证明坡是一位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其自恋型人格由他幼年时的创伤性经历引起,并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女性短篇小说如《贝蕾尼斯》、《莉吉娅》、《莫瑞拉》、《厄舍古屋的倒塌》都是他自恋心理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陷坑与钟摆》全篇贯穿了大量的意识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死亡 的恐怖,但应用格雷玛斯的理论对其进行的分析发现了更深层的隐含意义,即个人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力量何其微薄,只有凝聚了无数个人努力的进步力量才能彻底战胜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思想界发生的空间转向,空间问题成为诸多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焦点,空间叙事研究也逐渐兴起。以空间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空间”在叙事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何劲虹 《唐都学刊》2012,28(5):73-76
爱伦·坡在《红死魔的面具》中表达主题与形式对应,是传统情节的奇异颠倒。小说形式可视为信息量积累过程,标题显示主客观间的矛盾。创造与毁灭,生与死象征两极。小说中悲哀的气氛愈来愈深沉,而浓重地全然笼罩着读者。《红死魔的面具》是专制统治者自身的"判决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