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源于中华文化典籍和以中国的人与物为素材的日谚事例 ,来说明日谚的中华文化蕴含具有系统性、集中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并提出它们形成的主要方法有照搬、改编和融合三种。  相似文献   
2.
汉日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是存在于汉日两种语言中普遍的社会现象,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汉日谚语俗语,来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3.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等特征和提高语言修养、传播中国文化等作用。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语谚语具有永恒的魅力 ,修辞格的广泛运用是其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英语谚语修辞背景涉及英谚来源与西方修辞学传统。英语谚语修辞功能体现在通过对照、反复、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段使之达到流传久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汉译英过程中,由于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欠缺以及对英语语法的运用不够准确,英语主语、谓语的选择成为人们翻译成败的关键;同时谚语、四字词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其意义内涵,还应译出其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往往成为翻译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在起源、修辞及内容三方面进行归类、举例和分析,发现汉英谚语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而汉英谚语中的共同点均发源于相似的文化背景,从而印证中西方深层次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共性,使人们通过谚语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印象,有助于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时政谣谚与两汉民众参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齐鲁学刊》2001,(6):82-88
在两汉时代,民众对于时政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在当时时政谣谚的广泛流传上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谣谚涉及到国政大事、官员治政、官场风气等方方面面,喊出了民众的心声与感受,表达了百姓的倾向与爱憎,对汉代的政治与吏治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与监督作用,构成了汉代社会一幅难得的政治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0.
历代一些文人学者抱着“文词鄙俗,莫过于谚”的偏见对谣谚这一民间文学分支的价值不屑一顾,因此保存下来的谣谚作品数量不多,而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更少。本文试从两宋谣谚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着手来分析谣谚中折射出来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并指出一些谣谚有悖史实之处,以求更客观地看待民间谣谚的价值。当然,这些不符合历史之处,从整体上来说是无损于谣谚本身的光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