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州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是推动区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种战略思路。本文论述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及对徐州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 ,提出了徐州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和进程安排 ,构筑了徐州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2.
旅游形象是一个区域或城市旅游吸引力强弱的关键所在。依据RIS框架理念,北京的旅游形象应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进行策划,北京旅游形象总体可以定位为“文化之都”、“动感之都”。奥运会的召开是北京向全世界宣传自己旅游形象的绝佳时机,应通过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制定鲜明的旅游宣传口号,创新营销理念和方式,做好旅游形象的维护和拓展管理,把北京美好的旅游形象根植于国际国内旅游者心里。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面临的中间断层危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与可持续性竞争力的形成。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通过剖析珠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内,华南理工大学工研院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当的三重角色、知识转移模式和内外合作网络的架构,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1)创业型大学是三螺旋模型的助推器,应该积极推动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者和连接官产学研合作的纽带与桥梁;(2)提出嵌入企业学习机理的知识转移模式;(3)产学研合作组织者的关系镶嵌与网络能力是弥补产学研创新断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类型。在一些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内部也已逐渐形成一些具有鲜明职能特色的旅游城镇,其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规律和特征。从“人·业·空间”一体化视角,提出风景名胜区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的 RIS 模式,即“R(Resi-dent,人)、I(Industry,产业)、S(Space,空间)”三要素一体化驱动下的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这一模式在雁楠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为风景名胜区城镇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平 《创新》2007,1(6):35-38
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有不同的建设途径。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决定了其应选择"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的路径。这种区域创新路径有利于广西提高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三元主体的作用及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列示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三要素———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力作用达到最佳状态时的几何模型,分析了三元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关系,同时提出我国区域创新三元主体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策工具作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直接手段,在推动和引导各项创新活动中被政府部门广泛运用。本文主要对财税激励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人力资源政策、中介服务体系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在推动欠发达地区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运用作出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结点,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中介。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业是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产业,对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的正确审视以及对其发展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区域创新体系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障碍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顺才  邵凤英 《管理学报》2006,3(1):109-112
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知识流动方式,即区域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方式有4种:企业间的技术合作、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技术扩散和人才流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4种知识流动方式可能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化解这些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