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者责任和文化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中国的翻译史 ,不难看出译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不同时代的译者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为他始终受到社会文化现实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结合当今时代特点 ,提出译者要对祖国语言负责 ,对祖国文化负责  相似文献   
2.
VR是当前最新、最热的内容创意领域,是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有人称其为一种新的媒体或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从审美体验来看,它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临场式沉浸、强烈感官冲击的审美对象、纯粹的审美主体。这些变化的发生,从传统美学的观点来看,究竟是终极式审美还是审美的终结,还需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3.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gender is inscribed and reproduced in the consumption of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ies. The focus is on how virtual reality systems become embedded in 'everyday life' through leisure and consumption, and how the spectacles and discipline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sites produce gendered virtual subjects. Studies of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have tended to polarize between 'cyberpunk'/'cyberfeminist' visions of bodily transcendence in 'cyberspaces', and the critique of such visions from social theorists who focus on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through technical systems. These approaches tend to neglect the specific sites in which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VR are played out. A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study of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systems is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 of how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 produce gender in specific sites. Virtual systems are positioned and used differently in various locales such as arcades and art galleries, bars and theme parks and caf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actices of consumption which (re)produce and maintain conventional bodily and subjective boundaries. What relationships are becoming institutionalized? Are new conventions of gender created in these consumption relationships?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tacle and space, and the specific bodily disciplines required for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realities in locations of consump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dynamics. Multiple subject positions are offered through competing techn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actices in diverse sites. These positions can establish new conventions of virtual identities and experiences, but also remain shot through with familiar operational categories of gendered identities and bodily practic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 can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some consideration of the locales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and the social identities they make possible or constrain. A local, reflexive and feminist orientation assists in understanding the gendered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becoming virtual'.  相似文献   
4.
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格林童话为例,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产生的文学背景、语言的内在结构,及其社会心理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史上的一个杰出作家。他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开创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作家们。本文从真实客观性 ,现实性和悲剧性三个特点入手浅析了西奥多·德莱塞自然主义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语境中的实在层次及其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的知识中,科学是公认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解释和预言的最好方式。为了解释显现于我们经验之中的现象,现代科学继承了古老哲学中现象与实在二分的运思方式。基于实在概念的三个层次或含义的划分,我们就能够清楚看到,科学理论中基于经验实在而悬设的理论实在同时也是对经验的超越,是人类力图在思维中把握本体实在的尝试。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理论实在会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而逐渐趋近本体实在,从而使“物自体”从不知变为可知。  相似文献   
7.
温权 《晋阳学刊》2014,(2):72-76
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白银时代"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核心总与人的存在、价值、自由等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重要的是,别尔嘉耶夫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又引申为对"现实性"的反思。同时,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对"现实性"概念的界定也被给予高度关注。因此,以二者对"现实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范式为切入点,就能在建构二者对话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别尔嘉耶夫的思想,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现实性"概念上的深刻指向。以此为契机,又可获得反思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晋海学 《晋阳学刊》2011,(3):131-134
王蒙的《夜的眼》、《布礼》等现代派小说的出现是198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们准确地表达了当代人们对环境及自身存在状况的感知。尽管这些小说的写实要素还很浓重,但它们的传达却依靠了小说中人的意识、人的感觉与体验等主观要素。在回忆过去的历程中,寻找自我与反省历史并驾齐驱,使人们从中体验到了命运的荒诞;在感知新时代的变化时,希望与负担共存,使人们体验到了"明"与"暗"、"希望"与"积滞"的交织。  相似文献   
9.
人类理性一直在为规范性和普遍性作着真诚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始至终都带着理想的应然逻辑的“乌托邦”,的确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类存在无意识”。虽然“乌托邦”一词在我国似乎早已为人所“熟知”,但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并非真知”,对“乌托邦”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人们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但并未像西方那样存在激烈的交锋。这与我们对乌托邦问题认识得不够深入直接有关。概述国内外乌托邦研究的状况,有助于我们重新解读这一重要但尚未有定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宗族文化是否必然会阻碍公共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阻碍具有强制特征的火化政策的实施?江西安远的调查案例可以对此作出回答.江西安远农村的宗族文化保持相对完整,普遍存在一定的宗族认同和祖先崇拜观念,也有宗族理事会组织.火化政策在当地推行非常成功,而在一些宗族文化更为薄弱的地区,火化政策却举步维艰.这种对比挑战了宗族文化会阻碍火化政策实施的预设.究其原因,安远的客家二次葬习俗缓和了火化政策的心理冲击,而传统丧葬的“不卫生”、仪式繁琐弊端早就让农民生厌.丧葬仪式早就发生了名实分离,农民早就想摆脱它,火化政策的实施正好成为他们可以借助的外力.丧葬仪式的改革一旦被启动,就会不断嵌入市场经济的逻辑之中,从而越来越丧失公共性,村庄熟人社会也因此越来越丧失价值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