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3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笛卡儿以理性为指导,以扬弃的方法和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寻求新知识的方法论原则,这种从"怀疑"开始的思维开辟了创新思维的先河,提出了研究事物的方法的重要性.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转换思维方式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勇气,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在现实经济体制改革中选择适当的经济行为模式,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笛卡尔的思想客观上展现出理性与内在性世界之间的张力格局,并开始在这一张力格局下从一个确定的基点出发,探索一种合理而连贯的世界结构图景,这种工作方式使他真正成为现代哲学之父。这种张力格局虽然是近代真理观的基本背景,在康德之前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反思。德国古典哲学将立足点从人类理性逐步转移到世界结构本身,直至最后由谢林对近代理性的无限性提出根本质疑,这个过程塑造了现代思想的基本游戏场域。  相似文献   
3.
艾田蒲( Rene Etiemble)的比较文化巨著《中国之欧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语言层面上,这部著作表现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的高度统一;逻辑层面上则以归谬法的使用为特色;论述策略上忠实体现了作者提出的“比较诗学”的特性---历史考证与审美思考的结合;结构层面上则倾向于“起-承-转-合”的完整运思。这一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或许可以为比较诗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启示:既然从意识层面入手解决各类“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困难重重,从学理层面进行的辨析又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那么,以方法的运作清除偏见所赖以滋生的土壤,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真正清醒、公正而又不失美感的比较诗学。  相似文献   
4.
奥古斯丁的“我怀疑故我在”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两个命题的共同之处是无需质疑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确实存在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论证的出发点、“我”的含义和论证的目的三个方面。明确这三个方面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奥古斯丁教父哲学和笛卡尔哲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在其著述中,没有一处提到过笛卡儿。但他清醒地意识到,其反对和批判的是哲学中的某个思潮、某种哲学,即笛卡儿式传统。突破笛卡儿式传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工作的内在动力。笛卡儿式传统的主要特征是,天赋观念、理智至上的立场以及身心二元论和数学化、理性独立化的哲学方法。维特根斯坦的突破性贡献是。他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理论体系;通过私人语言论证,试图在行为主义和内省主义之间开辟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传统中,哲学家们倾向于把主体和客体理解为他们各自规范的知识观念所要求的必要功能。在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中,自然和客体知识的可能性问题受到主要讨论,但没有明确地思考主体问题。近现代主体观的兴起所依赖的个体观念只是在后来的基督教思想中才进入哲学传统。以个体观念为先决条件的个体责任的观念已然现身于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奥古斯丁对自我的直接诉求,天才般地开启了笛卡尔的"我思"观念的源头。由此形成的笛卡尔的知识主体,是一个抽象的认识论的假定,一个消极的旁观者。康德有限度地追随了笛卡尔的主体观念,但把笛卡尔的作为消极的旁观者的主体改造成了积极的行动者。康德在知识观上的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构成了随后德国唯心主义主体观的基础。整体上看,康德之后的主体观存在着一种越来越向笛卡尔的主体观和古希腊的主体观隐退的明显倾向,及至海德格尔后期和后结构主义,这种倾向最终导致了向古希腊知识主体的全面回归。  相似文献   
7.
当代知识论越来越重视认知价值的研究,但从认知价值角度去重新思考传统怀疑主义问题的研究却很少。历史上的怀疑主义者既认为我们无法拥有任何知识,又主张我们应该悬置判断。因此,他们不仅预设了一个高的知识标准,而且预设了一个价值标准:任何达不到知识标准的认知状态都是没有认知价值的。但这个价值标准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即使无法达到怀疑主义者所设定的知识标准,也不必悬置判断。假设怀疑主义者认为我们无法拥有任何知识,同时认可“有些达不到知识标准的认知状态也有认知价值”,那么怀疑主义就没有很大的威胁性,因为即使我们无法获取知识,也可以获得具有认知价值的东西,取得认知进步。此外,摩尔主义、语境主义、溯因主义这几种对怀疑主义的主要回应是否成功,最终都依赖于对认知价值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不属于西方哲学史上任何特定的运动、趋向或学派,被认为是一个反传统主义者,而他与之斗争的正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思维模式或思考方式。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分析,旨在阐明其从根本上消解哲学,回归生活实践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笛卡儿以“我思”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原则,开创了近代意识哲学,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话语的源头和讨论对象。比朗、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都是在答复“意识是否具有实体性”、“意识是否需要先验主体保障”、“‘我思’是认识还是存在”、“我是自为的存在还是为他人的存在”等问题时展开各自的哲学思想。梳理从笛卡儿直至萨特关于“我思”论题的发展史,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的演进和展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身问题或心物问题(mind-body problem),是关于心理的东西(the mental)的本体论地位,本质以及与身体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西方认识史上,先哲们对这个问题分别给予了缜密思考后的回答。本文首先回到西方近代心灵哲学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心灵观,从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说起,分析其内在逻辑矛盾产生的根源和面临的困境,再集中探讨与笛卡尔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对其观点的改进或改造,并逐一做出梳理和短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