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
The new genre public art evolves from the original propaganda demands towards more interactions with the public and the role of the artistic work shifts from “the narrator” to “the carrier”. This shift shows that the tendency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the art shifts from the artist to the public.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Invitational Sculpture Exhibition is a typical exhibition of New Genre Public art in the China. It embodies a new stage of the public art development and shows the agreement between art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South China.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exhib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works of art is closer. It not only activates the regional cultural memory but shows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ar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3.
山西是文物大省,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因此被美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论文作者在田野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检索与网络信息查询等较为广泛的调查基础上,完成了调查报告,对山西省文化遗产特别是对美术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调查报告的完成,有助于今后的美术教育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4.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在20世纪自东向西大规模迁徙拉萨,这与20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时期遣散尼泊尔工匠启用西藏本土工匠的政策有关.20世纪中期以来,来自西藏东部昌都的铜匠在拉萨的铜像制作业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西藏本土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尽管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并非其唯一的附载方式。把"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扩展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由于我国公共艺术现状存在着艺术品的总量不足、艺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艺术品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艺术品的公共性需要提升等问题,加强公共艺术规划的研究和管理就十分必要,它可以提高艺术品本身的总体质量、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以及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西赤道非洲的芳族雕像作为个案研究,探讨了西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艺术人类学的三种范式。第一种范式是风格分析,将雕像本体以及形态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定量分析方法旨在区分雕像风格以及亚风格,其目的是对于芳族的艺术生产作出地理定位。这样的类型学方法被认为带有殖民根源,服务于监管与控制的目的。第二种范式是定性分析,关注的是意义而非形式。在本土研究基础之上,人类学家将芳族雕像看做是芳族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体现。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突出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思维方式,这种方法被认为是古典文化人类学范式,承袭了博厄斯在美国所开创的学派,这种研究传统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第三种范式是后殖民方法。这种范式考察了自十九世纪以来雕像进入欧洲以来西方艺术家、收藏家以及博物馆对于芳族雕像的态度。这种方式关注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包括将它们重新标识为“艺术品”,以及它们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陕西民俗近年来的产业化发展现状,采用个案调查的方法,对凤翔彩绘泥塑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囿于各种因素还不能充分地发挥双重效益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认为陕西省民俗工艺在产业化开发中应注意以人为本,加大政府的管理职能,并提出开发要重在精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 ,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 ,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酥油花是青藏高原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只奇葩,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其中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尤为著名,成为该寺“艺术三绝”之一。然而,塔尔寺酥油花艺术的特殊工艺要求使其后继乏人,甚至出现了衰微的迹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