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道的概念渊源流长,老子对道做了突破性提升,使其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富想像力的核心词语.海德格尔在其思想的核心问题及主导词语上同老子实现了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汇通.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比较研究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会给予深刻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2.
笔者运用海德格尔生存论语言哲学思想,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特别是当前语用分析哲学中的一大焦点意义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本体论性的解读.由此说明意义对语境的依赖、语境对意义的制限皆源于存在与语言、在的意义与此在的生存境域的分环勾连,从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最为原初的语境条件.借以认清语言科学研究中知性思维的制限,深化意义与语境关系的理论研究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许婉璞 《晋阳学刊》2005,3(4):56-59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一种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同时也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意蕴,他的哲学提供了对人的存在状态、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但由于其极端的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也在现实的层面上存在被利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思想中,标示着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的"生活"观念已经成为基本的思想视域.而早在梁漱溟的新孔学中,"生活"就已经是一个基本观念:"生活"不仅标示着形而下者的存在,而且标示着为之奠基的形而上者的存在.但是,梁漱溟的这种"生活"观念却始终未能指向作为存在的生活,亦即未能通达当代思想的前沿视域,从而也就未能真正敞显儒家固有的标示存在的"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关注存在(Sein)问题,从其前期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到后期的《林中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转向",即从前期的此在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到后期的从存在出发来理解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对存在(Sein)一词进行了词源学分析,对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转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近代欧洲哲学传统的“自身意识”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视点和方向。他实际上预先含有对自身意识及其历史进行解构的意图 :他不想从自身意识本身或从孤立的人之为人出发 ,而是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人与存在的关系中来把握人的基本结构。此在 (人 )与存在的关系因此而被放置到了近代传统的人的自身关系之前。人的自身关系惟有从他与存在的存在关系出发才能得到理解。海德格尔相信通过这种努力 ,可以对自近代笛卡尔以来的思想发展歧途起到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第一是“此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普遍有效性问题;第二是“本真”生存的先行设置和“此在”中心主义的嫌疑;第三是不关心存在者而带来的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些困境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其反传统的动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探索汉语价值判断"是非"观念的来源以及与原初"是"时"观念的源流关系.认为在汉语"是"与西语"to be"之间,既有对应性,又有差异性.作为价值判断的"是非"观念,来源于作为形而上学观念的早期"是"的存在者化的指代神圣性;而这种形而上学的"是"观念,又来源于前形而上学的更为原始的"是"时"的标示存在本身的系词性;这种原始的"是"时"观念,乃是华夏先民的源始的生存之领会与解释.  相似文献   
9.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转变为"本有-存在历史"模式,对"存在-此在"、人之意义的阐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后期更为本源与自由的视野中,人与存在呈"归属-需要"关系,人应和存在的呼声、守护存在的真理,从而达成人本身的澄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