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853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显祖的思想相当驳杂,“道学”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道学”形而上的内在精神超越,赋予了汤氏独特的“思想者”气质,并进而影响他的文体选择。其古文理想和曲体价值观,均显示出重道德理性的传统“杂文学”观念在晚明时期的回潮。  相似文献   
2.
阐述陶渊明存在方式的特征--"委心"与"委运",即一切听凭造化因任自然,率性而动了无矫饰,任情而行不待安排,任其真性流行,还人生以自在.能"委心"且能"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同时完成,并因之使他成为一个本真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3.
当代陶行知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以生活教育为中心,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加强了国内与国外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历史研究与现实借鉴、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有机结合、互补共进的新局面。建国后,人们一直在争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的关注热点。现在学术界展开热烈讨论的问题主要有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他的特立独行本身就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的嘲弄和挑战。他的作品坦诚而冷静地记录了他内心的波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表现出一种诙谐幽默、戏谑调侃的风格。陶渊明的幽默是柔和的,是含着泪的幽默。  相似文献   
5.
"一画"是理解石涛绘画美学思性与根据性,但更强调根据性."一画"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动力和根本规律,它虽与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关,但不再是对具体的法则与规律的描述."一画"还是在本体与画家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而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天人合一",与画家的淡化功利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Winkler法测定隆线溞(Caphnia carinata king)不同龄期个体的耗氧量及二幼龄个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量。测得幼龄与成龄两阶段,其耗氧量分别以4.88×10~(-2)与1.695×10~(-1)的速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大,耗氧率则分别随体重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常温下,隆线溞耗氧量Y与温度X呈Y=3.69×10~(-3)×1.07~x的指数函数关系,由此得到,17℃—19℃是隆线搔生长速率快而耗氧量较小的最适人工培养温度。  相似文献   
7.
仕途失意、热爱自然 ,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原因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他抒发了自己的躬耕之乐、苦、忧、怨 ,创造出一种平淡之中见醇美的审美效果。独树一帜的田园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对陶渊明<述酒>诗中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并参证相关作品,论述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及其隐居前后两期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王韬的“天下一道”观@邵燕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