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的一部重要诗话总集。该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献方面,其间也有胡仔自己精到的品诗论人之语,惜前人对此罕有论及。欲探求胡仔的诗学观点,必先对其本人做以清楚的了解。然《宋史》未为其立传,学界的间或之论亦凌乱和残缺。文章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并利用新的文献资料,对胡仔的生平做了较为完整清晰的勾勒,从而为胡仔的诗学批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桂南"跳岭头"与"跳大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南“跳岭头”与“跳大排”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驱逐鬼疫的巫术,在其历史延续过程中不断杂糅了当地民俗与道教等因素,与民间节庆融为一体,成为上古驱傩活动的变异形态,既娱神又娱人。二者都在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流行地域毗邻,可相互观照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梅国宏 《兰州学刊》2008,(1):175-177,157
外向张扬和内敛舒放是谢朓关照自然山水的两种心理图式,分别形成了其山水诗的旷逸之美和萧散意趣。这两种美学风貌共同构成了谢朓山水诗清新自然的诗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湖北浠水洗马镇出现了政府开的"白条"在当地充当货币流通的现象.文章分析了白条之所以能作为货币流通的内在原因,探讨了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后果.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马币"的存在将导致地区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公,阻滞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地方政府对此必须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5.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诗话总集的双璧之一,该书对宋代诗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以选为主、选论结合的形式中体现出胡仔对北宋诗歌发展的生动描述;他重点解读了宋代诗歌的主要师法对象——杜甫、韩愈、陶渊明等;阐述了宋诗的创作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评赏了诗人诗作的独特审美风味;考察了作家诗风的转变过程和作家的性格特征;关注了元祐文人集团和宋四家的创作得失等。这些都使该书彰显出弥足珍贵的宋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沧浪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胡、严二人都对宋代诗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他们的诗学观既有相合处:如推崇诗骚、汉魏、晋、盛唐,追求诗歌的整体美与含蓄美,注重创新等;也有差异处:对宋诗的批评态度不同,二人提出的师法对象有别,以体派论诗的精深度有别等。他们促进了宋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自身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苕溪渔隐丛话》是以文献价值著称的宋代诗话总集,胡仔在书中以扶持"诗道"为己任。前人对其"诗道"之所指尚未及探究。其"诗道"即诗学批评之道,即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唐宋诗人及其诗歌,意在给陷入发展困境的宋代诗学指出向上一路。他主张创新,兼取唐宋,提出"师少陵而友江西"的观点,这些至今仍闪烁着宋代诗学批评的理性光芒!  相似文献   
8.
钟嵘《诗品》评述江淹“筋力于王微 ,成就于谢月兆” ,后人理解多有分歧。本文从钟嵘《诗品》的诗歌批评理论出发 ,结合对王微、鲍照、谢月兆等的评述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 ,其字面意思应为 :筋力强于王微 ,成就低于谢月兆 ;其隐含之义为 :筋力成就在王微和谢月兆之间。  相似文献   
9.
西省是晋代的一个负责起草诏敕的专职官署,在南朝又有所发展,带有朝廷省署、中央文馆和帝王待诏的三重含义,具有这三方面的特征。受世风和士风的影响,东晋南朝的西省已经发展为一个司文机构,用人以文才为重,撰文以清辞为美,体现了南朝文学清丽的美学特征,具有产出文学作品的制度职能。  相似文献   
10.
刘平中 《唐都学刊》2012,28(3):67-73
《函海》是与《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知不足斋丛书》“共列为四部”的清代著名私刻丛书。《函海》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亦非成于李调元一人之手,其版本源流复杂,一书多至八版,累计收书二百二十余种,千余卷,号称“天下奇书”。该书所刻皆白汉而明诸人著述未见之书,有功于《永乐大典》一书之流布,有补于《四库全书》遗珠之憾;专刻蜀中耆旧著述特别是明升庵未见书及己著书,有助于巴蜀典籍文献传承、蜀学文脉之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