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里普利的老伴回老家》独特的叙事策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叙事线索简洁明了,以几个旁观者与主人公就回家一事的互动以及他们的反应,使回家这一中心事件成为唯一一条线索,没有旁枝末节,简洁凝练;通过对时间的措置和跳跃,巧妙地突显催化事件而使中心不言而喻,进而体现了小说的写作主旨;通过灵活有度的追述方式,使故事中心更加集中,结合内在和外在追述,使细节更好地为中心服务,也使回家这件小事之重要性在追述中显得更为合情合理;采用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述者,旨在最全面展示农民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作者的所感、人物的所思所想,强化了作者感情的抒发。  相似文献   
2.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considers a generalized version of the trip packing problem that we encountered as a sub-problem of the petrol stations replenishment problem. In this version we have to assign a number of trips to a fleet composed of a limited number of non-identical tank-trucks. Each trip has a specific duration, working time of vehicles is limited and the net revenue of each trip depends on the truck used. The paper provides a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and proposes some construction, improvement and neighbourhood search solution heuristics. A set of benchmark problem instances is created in a way that reflects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used to analy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heuristics. A real-life case is also used to further assess the proposed heuristics.  相似文献   
4.
车辆出行的产生和吸引量与交通小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情况可以用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来描述,但实际工作中有些指标往往不容易得到,因此很难完整地描述土地利用情况,更无法以此来建模和预测.本文介绍了土地利用效用的概念,它可以利用统计数据综合地反映交通小区的土地利佣情况.文中还给出了土地利用效用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在对王阳明及阳明后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王阳明早期著名弟子徐爱曾追随王阳明先生到达过贵州龙场,是故徐爱有一次明确无误的"黔中之行"。依据多种相关证据考察认为,徐爱"黔中之行"的观点是没有史料根据的。通过考证,追寻了产生错误的客观原因在于钱德洪编撰《王阳明年谱》时,将正德四年王阳明与席书在贵阳始论学和正德九年徐爱与黄绾等在南京论学两件事合并在一起,使人们产生了迷惑和误解;而主观方面在于后人读书马虎,不假思索,不加质疑,仅根据钱德洪的编撰就认定徐爱必然有一次"黔中之行"而作了主观臆断。对徐爱"黔中之行"的追问和考证,有助于辨正和澄清阳明学术史上一个长达四百余年的错误,可以为当前王阳明和阳明后学研究提供有益启示和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