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接受美学对于儿童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译者和读者对原作的积极解读,同时要求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选词和逻辑两个方面探讨了儿童文学《杨柳风》的译者是如何实现原作者与儿童读者“视野融合”的。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清代著名作家袁枚早年别集《双柳轩诗文集》和源自袁枚晚年所编《小仓山房全集》的今人整理本《袁枚全集》的校读为例,指出传统全集所收作品由于时经作者晚年粉饰删改,而大多存在历时性面貌不无缺失之憾,故研究单个古代著名作家创作的历时性问题,应当重视比全集更切近当时实况的作家生前行世的单刻别集。  相似文献   
3.
"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折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它起源于汉代民间,常见于隋唐及尔后的送别诗中.文章对"折柳"和<折扬柳>古曲的演化过程进行检讨.隋唐以前,折柳用于诗中,并未与离别发生关联,隋唐之际,折柳才成为赋别的专用述语.<折杨柳>与离别发生关联经历了一个前分后合的过程,其关联契机是在南朝萧梁时期.就折柳的功能来看,可用于赠别和寄远;就其文化意蕴来看,寓有旅途顺利,随处平安之意;就其行为本身来看,则是受一种宗教情感的支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探索管子曲《柳叶青》的独奏和伴奏的关系入手 ,对该曲织体的结构形态、复调特征、和声内涵及艺术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揭示其艺术特质与内涵 ,探索管子曲织体配置的艺术规律 ,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尽绵薄之力。文章将《柳叶青》的织体归纳为五个类型 :一、加花衬托式支声复调织体 ;二、减花衬托式支声复调织体 ;三、加花减花交替式支声复调织体 ;四、填充衬托式支声复调织体 ;五、对比式复调织体  相似文献   
5.
春柳剧场以新剧形式出现在近代上海,给上海戏剧界带来现代的概念;然而,春柳派“日化”或“西化”的艺术原则与一般上海市民的口味犯冲,遭受到冷遇。在惨淡经营三年后,春柳派终于解散。  相似文献   
6.
漫议宋人词笔下的柳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词笔下的柳意象已经成为符号化、艺术化的悲凉凄苦情绪的信息载体,展示着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在蕴涵,渗透出词人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柳既带有自然物的特征,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宋代词人柔弱和易于感动的心态,抒发出宋代词人广泛而深沉的人生感慨,寄托着宋代词人离别相思的悲苦意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