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8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5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服饰变迁史,壮族服饰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壮族服饰习俗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统壮族文人的文论在全国影响并不大,但是否就因此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尽管受到汉族文人文论的巨大影响,并因此还具有滞后性,但传统壮族文人文论的存在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表现为:它是对传统壮族文人文学创作的总结;它是壮族民间文论的发展,是壮族人民对文学思考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对全国文论的一种丰富。在这三个方面,它有着别的文论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衡在汉魏文学诸体的传承中具有相当关键性的作用,他承前人而续作的文体有都邑赋、畋猎赋、述志或宣志赋、伎艺赋、设论、七体等。张衡的辞赋作品不仅有继承之功,在题材和体裁上也有创新。张衡的赋作明显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从诗歌成就来看,张衡对“汉魏风骨”中“风”之方面的贡献颇多。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米国之一 ,壮族是我国将普通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的民族之一。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交迭之际 ,壮族的直系先人岭南越人就已经在采集和渔猎的时候驯化野生稻为人工栽培稻 ,开始了原始的稻作农业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稻作的人类群体之一。  相似文献   
5.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子》,是儒道兼宗的著作。该书卷八《明权》篇是中国权说思想史上一篇重要文献。该篇在权变方法的内含、特质、原则和条件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反经合道”说、权变“反归”说、权变“道理”说、权变“大义”说和权变“贤哲”说。《刘子》的权说承袭的是汉儒解经传统,与宋儒朱熹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6.
《布洛陀经诗》虽然已超越"孤雌繁殖"的认识阶段,但却没有完全陷入男性"惟我独尊"的窠臼。其中关于男女祖神并尊的唱颂,以及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某种肯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的精髓。这些思想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壮族人文始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始祖是民族的始祖神和文化创造神。汉族神话中的人文始祖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已历史化。壮族的人文始祖洛甲、布洛陀仍在民间口传神话、古歌和民间信仰及宗教经典中传承。  相似文献   
10.
《原儒》批驳道家思想的主要理据是圣王模范与大易准则,主要理路是通过孔子儒家的正统观念的疏导与其经典文本的大道全体的诠释,及天人、心物的具体问题求解。总体看,道家思想先天不足,遭遇体用二分的认知困境;其后学主张维护帝制也迷茫本源,遮蔽儒家的大易融贯新论;但其宇宙论与儒家同一宗祖、齐头并进,为实际影响传统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思想势力。具体辨析其显学为老学与庄学,前者是开创者,与儒学在心物问题认识上高度一致,而本体理解上有实质差别,导致其本体隐显的阻隔;后者是光大者,其理据未真正自觉到孔子儒学的阳刚本性,但《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为孔子儒家的学术思想要领。二者归根于孔子儒学,获得本体支撑与雄壮力量,以免陷于枝用、虚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