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Modern analytical models for anti-monopoly laws are a core el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ose laws. Since the Anti-Monopol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omulgated in 2008,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authorities have applied different analytical models, leading to divergent legal and regulatory outcomes as similar cases receive different verdicts. To select a suitable analytical model for China’s Anti-Monopoly Law,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both economic analysis and legal formalism and to learn from the mature systems and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such binding constraints as the current composition of China’s anti-monopoly legal system, the ability of implementing agencies and the supply of economic analysis, in order to ensur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analytical model chosen and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ism of implementing agencies and the cost of compliance for participant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models should provide a considered explan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aims of the law’s provisions. It is necessary,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 processing model of behavioral classification that i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pplies analytical models using normativ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akes use of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burden of proof, improves supporting systems related to analytical models and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public authorities to implement the law.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知识产权对竞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指出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是当代反垄断法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利益平衡论为视角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与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以期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国际反垄断法对国家垄断的规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垄断是国际反垄断法的重要调整对象之一。为协调国际经济秩序与国家经济利益的关系,国际反垄断法既要对妨害国际公平竞争的国家垄断予以限制,也要对一些特定行业、特定情形和特定国家的国家垄断予以豁免。  相似文献   
4.
超大型平台并购初创企业可能具有反竞争效应,然而在芝加哥学派“假阳性错误”成本大于“假阴性错误”成本的理论观点以及反垄断监管困境的双重影响下,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其长期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芝加哥学派的错误成本理论在应用于超大型平台并购初创企业时存在局限性。频繁实施的初创企业并购非但不会导致超大型平台走向自毁,反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支配地位、抬高市场进入壁垒。即便市场经历漫长期间之后最终完成了自我纠正,规制不足所造成的“假阴性错误”成本也会十分高昂,平台经济领域公平竞争、行业创新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均会受到长期不利影响。因此,在秉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的前提下适度加大监管力度,应当成为对超大型平台并购初创企业进行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取向。基于这一取向,未来对超大型平台并购初创企业的反垄断法规制思路需要进行以下调整:以初创企业市值、用户规模、流量规模等补正并购的既有申报标准;确立契合平台经济特点的竞争损害分析框架;针对超大型平台并购初创企业的不同效应建立宽严相济的法律制度;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更加广泛的证据收集权,强化参与并购经营者的证明责任,并通过结合这二者的方式来化解反垄断执法机构获取监管信息上的...  相似文献   
5.
专利池是专利的"强强联合",是技术垄断者的再次集中。在发达国家纷纷发展基因专利技术,并试图对我国进行技术包围之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思考本国基因专利池的构建。本文从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专利制度本身出发,分析了专利池的优点和专利池的组建经验。同时对我国的基因产业实力进行合理的评估,提出了建立我国基因专利池的4种可能,论述了应该如何构建基因专利池以及基因专利池的反垄断规制。以期加速生物时代我国基因专利池的构建,并促进我国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基因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反垄断法对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市场公平和自由竞争具有重要作用。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权是针对国外发生,但对国内市场产生限制、排除竞争影响的垄断行为适用国内法加以规范的权利。从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的法理基础——国家主权原则出发,剖析美国、欧盟等实现域外管辖权的典型立法例和针对域外管辖的"阻拦立法"的典型立法例,对中国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的存在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保障和最终实现中国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任何权利都有被滥用的可能性。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垄断性特征,知识产权被滥用难以避免。当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规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时,以垄断行为为规制对象的《反垄断法》的出台就显得极为必要。我国反垄断法出台之后,尚存在理论偏差及操作性弱等不足,因此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及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律制度的研究,阐述了企业合并中反垄断法豁免制度形成的依据,归纳出各国企业合并中反垄断法豁免的主要类型,进而提出了建立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9.
航运垄断协议规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运市场反垄断主要针对的是班轮运输市场,世界主要航运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航运垄断协议规制。中国航运市场的垄断行为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国际海运条例》及其细则的约束,立法现状是法规内容不完善、操作性不强、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存在矛盾。建议通过明确航运垄断规制的实体规则、组织机构和程序规则改进中国航运业反垄断规制,促进航运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垄断对资源配置的阻碍作用被认为主要体现在垄断有可能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大的垄断组织采用较高价格生产较低的产量,使消费者利益减少并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引致社会分配不公平等。而垄断对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可以表现在: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垄断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集中的大企业有利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垄断与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后者直接指导了二战后反垄断管制的放松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