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古代文献记载中汤建国以前都"南毫",建国以后都毫(或西毫),即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是仲丁所迁的隞都.先下结论再行讨论和以考古材料代替古代文献记载下结论的作法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社会中传统公共领域逐渐瓦解之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却使网络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与此同时,媒介的建构也发生着巨大改变,原本的新闻受众也可能成为新闻建构者。因此,受众对于新闻建构的作用更为凸显。在新闻传播过程不同环节的建构行为中,网络使得受众加入建构行列,并对建构结果带来终极意义的影响。但传统新闻产制过程中传播者大多为新闻专业人士,新闻建构问题也主要从其角度讨论。因而以新媒体时代拥有双重身份的受众为研究角度也便有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萨满教是北方民族原始宗教,萨满是人与神界的沟通媒介。蒙古族的萨满称为"博",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地区的"博"在历史发展中保留着丰富的博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脚本。本文以田野考察为基础,采用民族音乐学中仪式的分析手段,记述了博的祭祀仪式。另外,本文更意在捕捉博的文化内涵:郭尔罗斯博在分类、神偶、法器、神服上有着许多特点和迷人的神话,凸显出这块土地的古老文明,这也正是我们研究这种宗教仪式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走马楼竹简"枯兼波簿"及其透露的生态史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马楼竹简〔叁〕中有反映"波"即陂"枯兼"现象的简文。"兼"的字义,或与"溓"有关,即所谓"深泥""薄水"。求其原义,亦可以发现和"浅"的关系。"波""枯兼"现象,既反映了地貌变化,也体现了水资源状况。这一现象与气候变迁的密切关系,尤其值得生态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人们自然会注意到,走马楼竹简所见相关现象,为东汉以来气候转为干冷的判断提供了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90年代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主流知青文学的知青叙述 ,这将是本文的分析对象。全文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重点讨论蒋韵、林白、李锐等 90年代前半期的知青题材写作 ,考察的焦点是他们共有的独特的时间意识 ;第二节主要围绕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展开 ,我们将看到此部作品对中国文化精神结构的革新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本《伤寒论》中“相搏”为“相Bao”之讹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存《伤寒论》早期传本以及历代治仲景学之名家对“相搏”的注解等方面 ,对“相搏”为“相”之讹误进行了考证 ,同时亦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相关分析。指出现行《伤寒论》诸本中之“相搏”多为“相”之讹误。建议中医学术界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证。同时希望日后再版《伤寒论》及其各种注释本时 ,对各版本中之“相”的处理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团队生产及底层员工生产组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是企业安排底层员工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生产过程中信息的产生和交流的基础 上建立了底层员工作为单个团队生产的模型. 模型分析表明, 单个团队的产出随着团队规模的 增大而增大, 但是增加团队规模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改进团队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团 队产出的上限. 当底层员工人数众多时, 员工容易陷入信息包围之中. 分析了对底层员工进行 团队分组的必要性, 并在单个团队生产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团队分组模型, 讨论了信息技术的进 步对底层员工团队小组最优规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洪州禅的影响,唐代皎然等大历江南诗人的诗风与王孟诗派渐行渐远,他们注重作者的主观感受,形成"万象由心出"的风格,体现了向元和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诗经>中,"薄"字句多次出现,但向来注释各异,不曾有过的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薄"字句式的全面考察,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闻一多、高亨注释较为精确薄与"迫"通,可训为"赶快,立即,马上"之义.而<方言>由于其为训诂专著,释义概括精炼,其所释"薄,勉也"正是闻一多先生以及高亨先生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团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