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7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198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行政即时强制条件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即时强制是行政法的重要制度之一 ,而行政即时强制条件的设定是行政强制制度确立的关键 ,中国宜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有关制度 ,以确保行政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美元、日元、英镑的中长期汇率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组合预测方法对中长期汇率走势进行分析 ,并根据贝特斯 (Bates)和格朗格 (Granger)提出的组合预测方法 ,对美元兑日元、美元兑英镑的中长期汇率进行了预测 ,提出组合预测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测试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合理的测试方法有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现行学期测试题型与内容优缺点的阐释 ,提出了改进学期测试的想法 ,并对学期测试中听力、阅读、词汇与结构、作文及口语的题型与内容以及评卷工作的改进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每一个党员的政治使命,不以党员的身份与年龄而改变。离退休老年党员队伍是党的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保持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使老党员政治上永葆青春,思想常注活力,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完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方面,而且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前提下,研究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研究和探讨科技翻译的著作不断问世 ,但是目前有些论述科技英汉、汉英翻译的书籍在使用汉语语法术语方面不够正确。该文从词、句子成分和句的角度分析了汉语语法术语误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但他们中有许多人存在人文精神缺失及修养不足的问题,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切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以此激励广大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意义深远。从评选理念出发,对教坛新秀的评选指标、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做了微观定位,以期为构建科学的教坛新秀评选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最佳套期保值比率(OHR)的估计方法一直是金融工程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最开始的幼稚法到JSE法 以及随后的很多其他改进方法,保值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用包含误差修正结构的GARCH模型估计外汇 (澳大利亚元)期货的套期保值比率。通过效率比较,证实该模型所得到的套期保值比率比起传统方法都具有更好 的降低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8.
Cash‐for‐care (CfC) schemes are monetary transfers to people in need of care who can use them to organize their own care arrangements. Mostly introduced in the 1990s, these schemes combine different policy objectives, as they can aim at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supporting informal caregivers as well as increasing user choice in long‐term care or even foster the formalization of care rela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care marke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ow CfC schemes, within broader long‐term care policies, envision, frame, and aim to condition informal care, if different model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fC and informal care exist and how these have persisted or changed over time and into which directions. Building on the scholarly debate on familialization vs. defamilialization policies, the paper propo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the trajectories of seven European countries over a period of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 from being simply instruments of supported familialism, CfC schemes have contributed to a turn towards “optional familialism through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which families are encouraged to provide family care and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given alternatives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market care.  相似文献   
9.
While public expenditure on health care and long‐term care (LTC) has been monitored for many years in European countries, fa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for older people of private out‐of‐pocket (OOP) expenditure necessary to access such care. Employing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al data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s of 11 European countries in 2004 from the 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 (SHARE), we find that OOP payments for health care and LTC are very common among the elderly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and such expenditures impact significantly on disposable income: up to 95 per cent of the elderly make OOP payments for health care and 5 per cent for LTC, resulting in income reductions of between 5 and 10 per cent, respectively. Failure to prevent financial ruin, as a consequence of excessive OOP payments, is evident in 0.7 per cent of elderly households utilizing health care and 0.5 per cent of elderly households utilizing LTC. Those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re the poor, women and the very old.  相似文献   
10.
姓名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证明。称谓是以本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姓名和称谓对于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两国人民在对姓名及称谓的认知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一习俗在亲属称谓以及社会称谓习俗上也留有烙印。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人名的避讳为切入口,分析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的特征和差异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中日两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