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综述了脉冲高压水射流技术的发展过程,指出脉冲水射流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射流技术。通过对脉冲高压水射流工作原理的分析,显示了脉冲射流切割和破碎材料的潜在优势,详细探讨了振荡脉冲射流、脉冲水炮和电液动脉冲射流的发生机理和脉冲特性,并简要介绍了几种其他型式的脉冲射流。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入多出系统,研究了共信道干扰抑制能力提高途径,提出了一种turbo均衡方案:在不改变空时编码结构、不增加接收天线数量的条件下,能极大地提高空时编码多用户系统中共信道干扰抑制能力。仿真结果显示,在存在一、二个主域共信道干扰时,该方案能明显降低误码率。  相似文献   
3.
将等级树中的集分割编码器输出的码流分组,根据输出的分组数据对重建图像重要性的不同,传输前采用纠错能力不同的RCPT码保护。在总的码率限制下,采用遗传算法从有限码率集中选择每组数据的RCPT码码率,使接收端恢复的图像失真最小。将等误差保护码率作为遗传算法的初始种群,减少了最优码率集的搜索时间。在二进制对称信道上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渐进图像传输方法实现简单,在高误码率信道条件下恢复图像仍能得到很高的峰值信噪比。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扩口定长系统,该系统利用光电开关、旋转编码器、计数器实现零件的定位,并利用计数器的原理将滚轮旋转信息转换为工作所要的计长仪信号,记录工程所需的长度.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把误差由原来的几十毫米降低到±1毫米,有效地提高了成品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光纤数字传输的特点和低成本千兆芯片,提出了一种新的千兆数字光纤传输的开发设计方案,包括多路复用、编码、解码、解复用、发射机和接收机原理设计、数字视频及多速率业务的接入和恢复以及高速PCB板的设计,试验结果证实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JPEG2000编解码流程以及JPEG2000算术编码的原理。针对传统算术解码器过慢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流水线算术解码器结构,给出了相应的硬件实现的框图,该结构通过FPGA验证。采用了TSMC0.25μm工艺,进行了ASIC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4BOOTH编码的高速32×32乘法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并实现了一种高速32×32有符号/无符号二进制乘法器。该乘法器采用改进基4BOOTH算法编码方式,所产生的电路与传统相比减小了延时与面积,并采用符号补偿技术对每个部分积进行符号位补偿,进一步简化电路。该乘法器在关键路径上采用改进混合Wallace树压缩器阵列进行优化,其压缩器阵列对称有利于布局布线。该乘法器插入流水后能运行到250MHz,可用作专用数据通道的乘法单元。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的单位间距码——P码的编码结构,并给出了用硬件和软件的方法把P码译成BC码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y management, research is surprisingly lacking on two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for planning and performing content analysis: determining the sample size (i.e. number of objects to code) and the required number of coders to hire. The optimization of both of these numbers will ultimately determine how efficiently available resources are used.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methodological discussion on coding by identifying and 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learning effects with respect to the coding task and b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coding process when managing a content analysis. We present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and impact of learning effects on coders’ coding speed. Accordingly, study management should take account of learning effects when determining the sample size and number of coders. We also provide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of how learning effects can impact the results of pretest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