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侵害债权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制度价值及其在立法上的法理依据;研讨了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剖析了侵害债权的民事责任及其种种免责事由,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探讨了在引进该制度时应注意和完善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学生主题党日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研究其典型案例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决策形式的开展、切入点的把握、主题活动的表现和主题精神的升华四个方面深入研究高校学生主题党日活动成功案例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论表见代理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其效力问题,直接关系到本人、无权代理人、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过失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在民法中居于极为重要的支配地位,将本人具有过错作为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之一,更具有合理性.民事行为的效力有四种情形,即有效、无效、可撤销和效力未定,将表见代理的效力规定为有效,在民法理论体系上有无法克服的矛盾,若视其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则可较好地平衡本人和相对人之间的利益,也可保持民法理论体系的前后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5.
在描写现代汉语中“X是(的)”语表形式的基础上,考察了“X是(的)”短语词汇化和语用法的固化过程,从而把用于委婉责备的“X是(的)”与它的同形异构式区分开来。列出用于委婉责备的“X是(的)”内部各形式表示责备语气的强弱等级。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方学者关于知识经济的形成、涵义及实质等重要问题进行商榷,对知识经济的积极作用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是:知识经济将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较快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但它却不是能够解决人类现代一切实际问题的最完善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序灵活性的语用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华 《学术交流》2004,(2):132-135
汉语的语序既有规约性,又有灵活性,而且体现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中。从语用平面对汉语语序的灵活性进行考察,从可以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和会话结构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现状的分析,提出应在我国整个金融系统尽快开发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制宪权是评判宪法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古典自然法学诉诸于人民制宪权而取得宪法正当性的评判。施米特的制宪权学说是运用社会实证主义方法,在批判人民制宪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价值无涉的政治实体制宪权学说,在制宪权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施米特认为制宪权是现存政治实体对自身存在形式作出总决断的意志,宪法正当性在于其现实性。其学说关注宪法的现实正当性,拓展了我们对宪法正当性评判的视野和对制宪权认识的深度,但由于忽略价值正当性曾被法西斯利用,值得我们吸取教训。我们认为,制宪权是人民制宪权与政治实体制宪权的辩证统一,宪法的正当性与现实性不能相互割裂。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al model’ (ESM), admitting the existence of variants and increasing heterogeneity in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contexts within the EU in the wake of successive enlargements. The constituent parts of the ESM are compared with data observed in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in search of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ESM‘s position as a distinctive model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Western Europe as opposed to the paths taken by other non‐European developed OEC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