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6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65篇
管理学   13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0篇
丛书文集   509篇
理论方法论   230篇
综合类   3117篇
社会学   305篇
统计学   1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consumer behaviour of the poor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has attracted more historic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Yet,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regional factors affected consumption or how the poor’s ownership of household goods was influenced by level of poverty and the life-cycle. By focusing on Kent and drawing comparisons to other coun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material lives of the poor were improving by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but finds that there were distinct regional differences as the poor acquired more and better goods in London and the Home Counties than in relatively remote areas. Moreover, by using pauper inventories and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oor were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vels of material wealth, bu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different subgroups which often led very different material lives to one another due to life-cycle-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sickness and old age.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are found to represent a minority of the poor who were materially richer than most, whilst pauper inventories appear to represent a more typical subgroup of the poor that struggled to make do and owned most types of goods in smaller numbers.  相似文献   
2.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 in which Kohut's concept of Tragic Man functions as a response to criticisms of self psychology as proffering a partial, utopian, strife-denying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fter citing several representative critiques in this respect, I review the concept of Tragic Man as defined by Kohut, and then seek to deepen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is concept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affects, empathy, and free association. A clinical vignette concludes the paper, through which some of these ideas find illustration.  相似文献   
3.
运用心理学移情原理消除师生的情感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语教学的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无论这些因素多么错综复杂 ,主要还是来自教和学两方面。教师和学生能否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从而形成互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文章将着重讨论师生间营造互动关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情感与移情  相似文献   
4.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近期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开设心理健康课、成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心理学形成以来 ,西方主要流派的研究方法论在心理科学的发展中有其贡献和局限。通过客观、发展的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发现建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是极其必要的 ,而且更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人的视觉在对事物的色彩、形式、形状、光和影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心理艺术影响作了剖析。并论述了视觉心理在电影、绘画等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人们更好地关注和创作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不公平心理始终是社会心理失衡反应的一个突出方面。伴随不同时期改革在内容、领域方面的不同 ,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各群体利益格局的变化 ,不公平心理反映在指向和强度上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不公平心理的指向反映了公众对改革内容、进程的要求和愿望 ,其强度则决定了社会为政府留置的改革心理空间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不仅是其彻底经验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心理学和文艺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鲍德里亚系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企图对唯物史观进行"颠覆"是错误的。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鲍德里亚不懂得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国民经济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幻象",从而奠定了生产和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不懂得消费与生产的现实辩证关系,片面地离开生产探讨消费的新特征,甚至主张用消费取代生产。消费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表现。技术救赎不可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推行个人住房消费质押贷款的优势和可行性,探讨了可以用来作为住房质押贷款的质物和住房消费质押贷款的运作机制,最后指出了个人住房消费质押贷款能顺利运作所必须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