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但人们一直以为原对句不能译作外语对偶句,以致不懂汉语的人至今不能欣赏。通过对望城黑麋峰长联的英译探索证明,只要原对句语法结构相同,翻译成对偶句是完全可能的。对联能英译成对偶句,译成其他语言的对偶句也应当可能。对联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诗词曲的对仗句也应当可以解决。通过将望城黑麋峰长联英译成对偶句的三个步骤,以及在英译过程中得到的九个方面的认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对联乃至诗词曲逐步介绍给其他民族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清代重庆江津诗人钟云舫长达1612字的巨幅长联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长对联,气势恢弘,名扬四海,思想内容睿智深厚,艺术手法变化多姿,折射出浓郁的巴渝民俗文化与地域风情。联主神与物游,紧扣临江城楼周围景观及江津所处地域特色着笔,巧妙地以情驭理,借景抒情;立意高远,通过遥想巴蜀俊杰,来展现满腔的奇思异想;联中取自巴渝的传说,恰到好处地表露心迹。董味甘先生立足于文本对前代评点进行了再评点,其解读思考慎密、分析透彻,在综合比较、客观纠误、批判前注、另立新说诸方面用力甚勤,他视野开阔,旁征博引,熠熠生辉,自成一家,显示出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激发后人对楹联的热爱和追求,做出了难得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徽州楹联是高雅的文化旅游符号,表达出古徽州人崇儒重教、讲究孝悌、重视教育、谦让勤勉等处世哲学。文化景观中的楹联符号重构具有意义。重构中楹联符号在主题上应与文化景观的内涵相统一,内容上需民族性与时代性包容并蓄,格调上通俗与高雅兼而有之,形式上要追求赏心悦目的美学享受,功能上可突出渲染主题与深化意境。  相似文献   
4.
江津楹联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代的钟云舫,当代的张述寅、王钟璘等都是楹联习俗在民间层面上的有效传承人。江津楹联学会、中山古镇、江津中学、中山镇初中等在江津楹联的传承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江津楹联教育传承的主要阵地。为更好地传承江津楹联这一文化品牌,当前应重点作好拓展楹联发展空间、倡行楹联习俗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6.
对联与意境     
对联作为汉语言独特的文学样式,是汉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拟从对联意境的分析着手,利用"意象的和弦"、"假平行"等原理对意境的生成进行探讨,说明对联对拓展思维空间,激发想象力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对联的译介是非常必要的。对联翻译可采取英语文学中双行体形式,翻译中应仔细考证内容,对于文化含量较重的典故用省略、意译、加注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联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联作为最接近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翻译也应遵循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对对联翻译的原则作一探究,以期对对联翻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蒲柏是18世纪上半叶英国启蒙运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诗人。他在文学创作上遵循古典主义原则,善用“英雄双韵体”,且技巧圆熟,几臻完美,令人叹为观止。蒲柏的诗歌不仅形式美仑美奂,内容更是美不胜收。读他的诗,让人赏心悦目之余,更有一种心灵洗礼后升华的感觉。这便是这位不幸的诗人从苦难中提炼出来的永恒之美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楹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审美的综合载体,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文章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审美取向。通过选址、空间布局、艺术特色和修饰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建筑的审美特点: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秩序与和顺的相辅相承、兼容与坚守的两相兼顾以及教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