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研究孟郊诗比较重视其“寒”的一面 ,而对其“清”的一面往往注意不够。其实他的诗 ,寒于其骨 ,清于其神。唐人评孟诗已提出“清奇”之说 ,清奇不但是孟诗凄寒一面的补充 ,也是风韵的体现。这位不平则鸣、超凡绝俗的孤鹤般的诗人 ,正是以气质的脱俗、表现的新颖、意境与情趣的凄冽和古雅 ,向世人展示其诗篇的“清奇”的诗美内涵和风韵。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茅盾文学奖自成立之初的众望所归已渐渐沦落到大众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地步,而它的变迁也同时映射了时代巨变带来文学处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南朝宫体诗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倾向,即“以悲为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宫体诗乐于以“怨妇”,“弃妇”作为表现对象:其次,宫体诗所着力描摹的是女子的泪眼愁容,哀情怨态:再次,宫体诗所选取的前代女性形象也都是些失宠或者境遇坎坷凄凉的女子。这种审美情趣折射出了宫体诗人独特的心理,即他们抱有的赏玩、男权、宣泄心理。  相似文献   
4.
萧红短暂的一生饱经磨难,坎坷曲折的经历、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以及对人生悲苦的独特体悟,使她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意蕴.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近乎原始荒原上荆棘蒿草似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这种生之"荒凉"甚至淹没了人伦之爱,但她不是悲天怆地,而是平淡从容地传递着人生的悲剧感和迷惘感,在对世间种种烦恼的达观诠释中有其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没有完整的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很多人认为是一部结构零散的小说,但当我们以"荒凉"一词的内涵为突破口观察全文的结构时,我们发现,小说以第四章为中心呈回旋状,第四章内部结构上也呈回旋状,作者在零散的表面下展现的却是结构的奇特和精巧。  相似文献   
6.
从诗的神秘性与幻象质素的构成来看,李金发的爱情诗表现出新的成果他有意识地建立诗的超越生活真实的神秘性,自觉地丰富诗的幻象所包含的深沉内涵以此构成接受者玄想的无穷魅力.与同一时期的爱情诗写作相比较,李金发呈现出幽深而晦暗、恍惚而怪丽的艺术风格,其情有所钟却又不能倾心相爱的明媚与凄楚并存的审美内质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7.
李赴军 《云梦学刊》2004,25(3):70-72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寥寥可数的“独语体”作家之一,其作品的末世情调,与战争年代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人类文明行将毁灭的强烈预感交织在一起,这使张爱玲的“私语”常常笼罩着一种苍凉感。这种“苍凉”,是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是一个孤独的女性对生存其中的艰难岁月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湖湘学人中,王闿运以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与乐极逍遥的人生态度而别具一格.与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一样.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科举或入幕实现他经世致用的理想,但却处处碰壁.在人生落寞之余,一直不改的是他逍遥的人生态度,这突出表现在他与当朝权贵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学术风格以及他对待新生事物看法的转变之上.  相似文献   
9.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心态上的悲凉,而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上深层的悲凉,三者相互交织。北方地域色彩是其底色。它像是只容纳刚健之美的容器,把速老心态和忧患意识都包容其内,使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感.究其原因,文化、民族历史、时代、个人生活经验及其心灵感悟都是张爱玲苍凉感存在的渊源,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