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帝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帝国政治中度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彻底崩溃,帝国研究也被严重忽视。21世纪帝国研究再度受到关注,这既有弥补帝国研究不足的学术动因,但更有人类在全球化时代探索新的国际秩序的现实动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强大帝国,例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等等。这些帝国持续的时间,长久者多达千年之上,短命者则只有区区十几年。帝国的产生和兴亡既要遵循一般的普遍规律,也有其各自具体的特殊原因。从普遍规律看,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综合国力、政治制度、战略决策、领袖品性、国民素质和地缘政治等,都是影响帝国命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田野资料,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五台山特有的仪式神话作出人类学分析,厘清了皇权的特有结构以及其沿自身逻辑所展开的与佛教关系的复杂面向,通过与坦巴雅的"转轮王模式"进行理论对话,对过去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转轮王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本文旨在证明,佛教始终是基于皇权所规定的祭主/祭司关系而被纳入整体结构的,五台山及文殊信仰是传统国家宗教面向的整体表达,而其中封建原则的运行是理解边疆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与国家整体之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青海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在当时的丝绸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002年都兰县新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为此提供了又一重要物证。本文对此金币作一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4.
周雪光 《社会》2019,39(2):1-30
黄仁宇悖论描述了中华帝国组织形态松散关联但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矛盾特点。本文以科举制为线索,着眼于历史上中华帝国的观念制度来解读这一悖论,特别是这一松散关联组织形态的机制和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了观念一体化的组织基础,导致了官僚体制内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双向渗透和互构,国家与基层社会上下名与实的仪式性连接。这一观念制度提供了各地区、各层次间的同构性和相互关联,同时造就了一个松散关联的官僚组织。结束部分的“余论”指出,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型,从观念一体化转向为组织一元化,为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城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己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战争所引起的新势态要求英国的外交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但由于外交政策的连续性,英国政府在战后初期仍竭力维持自己"大英帝国"的地位,这就使得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三环外交"方针、英国对欧政策和苏伊士危机这三个方面对英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评析进而阐述英国帝国之梦的幻灭历程。  相似文献   
6.
The remnants of three almost forgotten empires (British, French and Dutch) in the North Eastern Caribbean provide some remarkable contrasts in styles of governing, notwithstanding a good deal of common ground among the resident communities. Two of these remnants actually share a single island, and the third, on another small island, is not far away. Problems and issues are identified, and a solution suggested for overcoming some of them.  相似文献   
7.
陈雍  熊燕军 《学术探索》2009,(5):96-102
本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进行重新的解读,认为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呈现如此的面貌,与双方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关,中英双方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均存在模糊、欺骗和不及时等问题。就中方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言,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官僚在忠君和明哲保身思想的双重考虑下,往往会故意或不故意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改动。这些改动既是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威廉来昂曾经指出 :《简·爱》像一个燃不尽的火把。一百多年来 ,不断释放出绚目的光芒。本文试图对《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重新读解 ,揭示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宗教、婚恋及文学创作等现实 ,使罗切斯特的精神火光照亮 2 1世纪的今天。  相似文献   
9.
走进康拉德的文本世界,我们发现由于他的欧洲文化语境、帝国背景和流亡者边缘人身份,他对帝国主义抱有“既呈现又批判的态度”。种族文化、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造就了康拉德笔下沉默落后的非洲和东方;特殊的民族历史记忆与复杂的文化经验,又使他对人类的共同根性有着深刻理解,对殖  相似文献   
10.
The following is the lecture given for the BJS 2005 Public Sociology Debate given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on ll October 2005. This lecture on the character of British sociology provides a pretext for a more general inquiry into public intellectual life in postwar Britain. The argument put forward falls into several distinctive sections. First, British social science has depended heavily on the migration of intellectuals, especially Jewish intellectuals who were refugees from fascism. Second, intellectual innovation requires massive, disruptive, violent change. Third, British sociology did nevertheless give rise to a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 social criticism in which one can argue there were (typically home-grown) public intellectuals. The main theme of their social criticism was to consider the constraining and divisive impact of social class, race and gender on the enjoyment of expanding social citizenship. Fourth, postwar British sociology came to be dominated by the analysis of an affluent consumer society. Finally, the main failure of British sociology in this postwar period was the absence of any sustained, macro-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cline of Britain as a world pow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