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9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13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9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6篇
丛书文集   371篇
理论方法论   103篇
综合类   2448篇
社会学   367篇
统计学   10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行了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然而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优化、机构设置细化与整合、运转协同和效能提升仍未完全到位。回溯机构改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为政府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构建阶段,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最富成效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强调权能配置和人员构成的民族性,逐步差异化设置机构、探索单一制下政府机构平衡设置等历史经验,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合理汲取历史养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法制体系,明晰特殊性职权和民族性职能,健全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创新改革模式,强化地方参与性,切实破解改革难题,推动政府自身建设持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The economic mobility of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is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While many measures of economic mobility exist, reliance on transition matrices remains pervasive due to simplicity and ease of interpretation. However, estimation of transition matrices is complicated by the well-acknowledged problem of measurement error in self-reported and even administrative data. Existing methods of addressing measurement error are complex, rely on numerous strong assumptions, and often require data from more than two periods. In this article, we investigate what can be learned about economic mobility as measured via transition matrices while formally accounting for measurement error in a reasonably transparent manner. To do so, we develop a nonparametric partial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to bound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under various assumptions on the measurement error and mobility processes. This approach is applied to panel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explore short-run mo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  相似文献   
3.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Zhou  Min  Cai  Guoxuan 《Qualitative sociology》2002,25(3):419-441
Qualitative Sociology - The upsurge of Chinese language media—publications, radio,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mirrors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iversity of the...  相似文献   
5.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Joan Dunayer, Animal Equality: Language and Liberation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约 4 0 0余件 ,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目前 ,已展示了部分文物 ,还计划推出有关专题展。对于研究者 ,也将提供图片或展示实物等服务 ,以期充分发掘和利用其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7.
积德屯村是一个随明代大规模屯田而入滇的汉族村落,在周边白族的包围下生活了几百年。作为一个区域性“少数民族”,积德屯村基于共同的族群血统的历史记忆和地域(行政区划)两个认同要素,把可行性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实现了族群的认同,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国朝鲜族两重性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朝鲜族形成了注重秩序、积极入世、民族传统心理与现代意识集于一身、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民族性格 ,在这种民族意识的支配下 ,延边注重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 ,注重品牌效应 ,也重视打造民俗形象  相似文献   
9.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Many explanations have been given as to why men batter. Rarely are deep unconscious intrapsychic processes identified as contributing reasons. One way that violent men may use their partner to fill emotional needs is through the primitive defense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may be invoked by men to induce the other partner to carry split off threatening parts of the self that are too anxiety provoking to retain. The occurrence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could therefore be an important intrapsychic and interpersonal dynamic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escalation of tension prior to the violent epis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