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温潘亚 《河北学刊》2006,26(4):122-126
接受美学文学史模式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在期待视野融合中朱透视文学的效果史。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类型,读者在文学史中地位的确定,文学史的历时与共时研究,效果史与接受史的结合,显示出建构一种总体文学史的意向。它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新范式,具有着同过去一切文学史理论不同的全新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对文学总体活动过程研究的新思路,实现了文学史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2.
尧斯所创立的接受美学已经问世近半个世纪,它的魅力和影响遍及全世界。本文力求在分析尧斯接受美学理论的哲学来源、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剖析期待视野的巨大功用,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的流变,并对期待视野的未尽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亚洲金融风暴成因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 ,联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的现状 ,从政府职能、产业政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济预期等五个方面探讨中国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一种刑法理论,目前已在西欧大陆法系国家及日本取得通说地位。若将该理论引入我国将对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指导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证企业间以排放指标为标的的排污交易、环境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排污行政许可及排污费是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三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提出对它们分别进行法律规制的设想。认为为使环境行政管理不对排污指标的市场配置机制造成障碍,法律应明确排污交易适用商事交易规则,对于排污交易引起的排污权主体变动,应以对出卖排污指标企业进行许可证变更或解除以及由购进排污指标企业申请新排污许可的制度模式进行承认。此外,还论述环境管理部门在排污交易相关管理体系中应具有的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亲属称谓的悖论、熟人称谓的尴尬、陌生人面称的难堪与无奈三方面探讨了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称呼问题,指出"称呼难"的原因在于尊敬度与亲密度之间不易得兼的矛盾以及言听者心理期待的不同步,认为语用学中的得体原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体,绝大部分人处于婚恋和生育的黄金阶段,其生育意愿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相对于老生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显著降低,并趋近新生代城—城流动人口;其生育意愿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差异等内部分化显著弱化。而且,基于城市适应理论视角,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制度适应4个维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呈现代际显著增强的态势。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地降低新生代农民工期望生育子女数。这使得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现象并存,存在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二律背反的矛盾困境。而制度适应却能显著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这为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提供了可能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陈才训 《东方论坛》2005,(2):64-67,76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9.
合法预期利益之诉初论--以WTO非违法之诉为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TO非违法之诉的诉讼动因、起诉条件、举证责任及其所保护的利益等均有独特之处,可构成一种“利益保护模式”。以其为鉴,在行政法领域内,合法预期利益之诉的诉讼起因、起诉条件、举证责任及其保护的利益与我国现行行政诉讼的规定皆有不同。这些不同,很可能是完善我国行政诉讼法所需的重要资源。借鉴它们有利于WTO法的国内实施,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的编辑思想、实践为核心,以他们编辑过程中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对文学“真实”的重视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文学守望,以期映现他们的学人情怀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