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 ,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 ,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 ,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 ,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前,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民的经济弱势日益凸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产业结构不优、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农村社会支持残缺、农民综合素质欠佳等因素所致。欲求得农民经济弱势之解脱,必须做到: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空间;矫正收入分配格局,启动以工哺农机制;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加大扶持救助力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作为早期表现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诗弥散着一种特有的自我表现气质。诗人怀着一种负罪感,以极为含混和隐晦的语言通过不同的人称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出“我”的形象,昭示着诗人那颗忏悔与渴望解脱的心。  相似文献   
4.
根据元曲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元代的政治、社会与宗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兴盛的原因作 了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其一,因无碍时政而受到蒙元统治者的赞同;其二,它能在纷乱的社 会中为剧作者和观众渲泻不满情绪提供一个平台;其三,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宗教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杜牧诗中的"闲"语象,体现了心灵与现实之间深在的对立.通过对这一语象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杜牧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面临的人生困境,以及自我消解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1,2(2):48-54,86
藏传佛教不仅对人的生死之因及人的生死的本质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深刻揭示,而且又对人的生死的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说。藏传佛教关于生死问题的系统论说,主要是从哲学意义上的解读,因此是一种智慧之说。与此同时,它还将人的生死问题同轮回解脱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以此寻求摆脱轮回之苦的出路,从而充分凸显出了藏传佛教对世人进行终极关怀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7.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相对贫困农户脱贫机制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前农村反贫困的重点应当是相对贫困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贫困农户脱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相对贫困农户参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绩效较差,其主观时间价值偏好率往往偏高而风险忍耐程度偏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也缺乏活力。因此,相对贫困农户脱贫的重点是提高其脱贫的动力和决心,降低脱贫的成本和风险。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升值:中国加入WTO初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建立的人民币汇率模型为基础,对"中国加入WTO对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变量的影响"做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加入WTO初期人民币将升值的预测和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中国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