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及其相关研究,目前状况可分为:关于宝物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关于宝物崇拜及其描写的多种来源;关于明清小说中其他兵器描写的研究;对于明清小说迄今神魔叙事、宝物功能及其相关研究不足的关注。关于明清小说宝物崇拜及其描写,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迄今尚未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丽文 《求是学刊》2000,(5):99-106
本文认为,《左传》“多叙鬼神之事,预言祸福之期”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尚未脱离神职的史官,或者说与宗教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史官文化在探究天(神)人关系时的必然现象。《左传》既大讲鬼神对人的控制,又渲染道德决定人的归宿,本文通过对这一看似矛盾现象的系统分析认为,《左传》通过对鬼神预言结果的道德阐释,以高超的技巧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神秘预言纳入到了一个“天德合一”的模式中,从而建构了一个天命控制人类历史,道德决定人的命运的完整的天命观体系;这种把天命神学纳入历史道德领域的努力,是《左传》作者为解释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迁而做的理论准备,这种试图以建构体系的方式阐释天人关系、历史规律的尝试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面对魏晋六朝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敏感的文人学士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变幻和生死的无常。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是魏晋六朝时代文士生命意识觉醒的呐喊,在小说中所描绘的三类世界也无疑是这一时期文士忧患情怀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志怪"与"小说"两词在《庄子》中各处不同语境,含义及用意皆有差异:"志怪"处于论证语境,用为论据;"小说"处于比较语境,成为贬义。它们在汉代之后先后变成目录学领域的类别概念,小说属子部,志怪先附史部后又退至子部。由于两类作品都存在虚构性,后代史家据此便将它们归为一类,从而生成新的类别概念:志怪小说。  相似文献   
5.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6.
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怪诞形象与闽南独特的“惧鬼”心理密切相关,是闽南文化心理中的惧鬼因素和魔鬼意象。这种创造不仅可以看出闽南民众对给他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的畏惧、警惕和否定,同时也透露出闽南民众对生活危机的发泄和补偿心理以及对美好稳定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秩序的渴望和追求,形象地传达出了闽南文化的特殊内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俗赋除了具有铺写、用韵、虚拟等赋体特征之外,又兼有浅近、诙谐、实用等的俗文学性质。依俗赋的特质,可将其分为祈愿、诙谐、故事寓言、隐语、认知、铺叙、论辩等类。祈愿类俗赋有驱傩辞、上梁文、撒帐辞等民俗应用文。祈愿类的俗赋含有基层民众的生活愿望,表现出铺排的文学效果,兼具有民俗研究与文学欣赏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烟花巷中的冤魂--贾迎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一直认为,<红楼梦@好了歌注>中"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暗示的是贾巧姐未来的命运.本文从分析小说文本入手,得出新的结论流落烟花巷者,不可能是贾巧姐,只能是被丑闻淹没的贾迎春.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唐代鬼小说中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人鬼恋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10.
《女勇士》是美籍华人汤婷婷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在成长过程中她与美国社会和中国移民群体之间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当对立的一方在精神和观念上威胁到另一方,或者打破了对方传统社会习俗的法规和准则,以至于伤害到对方的感情并引发精神上的羞辱感和恐惧感,那么在对方的眼里,这一方就是“鬼”。因此“鬼”的本质是对立面———个人或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文学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