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朦胧诗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诗歌潮流,它是一代人生命体验的艺术折光,凸现了自我意识,带来了诗歌审美的嬗变和精神重建的要求。朦胧诗的诗人们呼喊人道主义和要求人的尊严、价值等的启蒙主题,以及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的探索精神,无疑是一座崛起的丰碑,已经深深烙在人们心里。然而,朦胧诗由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精神危机,在更为激进的新生代诗人的一片打倒声中,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2.
李文竹 《阴山学刊》2011,(4):108-111
在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报纸消亡论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关于报纸消亡论的经验说、融合说、两分说和发展说等四种不同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其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今天的时代尚需进一步判断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对于《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中入声究竟是否消失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存在入声,有的认为没有入声。差异较大的是清入声,有的认为跟读书音有关,有的认为应分为文白两个系统,其中白读音已经消失,而文读音还保留一个独立的调类。学者们要么只就《等韵图经》,要么只就某一类入声字加以探讨,在资料的全面性方面似乎还有所欠缺。如果对《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中常见的古入声字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考查,便可确认该书中入声确实已经消失了。  相似文献   
4.
刘恒、池莉的作品虽然都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人的生存艰难和生命卑微,但他们在叙述悲剧之源、叙事美学、作品的潜性主题等方面是不一样的。较之刘恒作品,池莉作品还包涵了执着的理想,而读者评论者往往忽略池莉作品中的潜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试论21世纪传统图书馆不会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博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2):128-130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些人过于盲从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而丧失了科学与理智的分析,产生了“传统图书馆在21世纪将消亡”的观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的事实,论述新世纪传统图书馆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长期存在,以此就教于各位同行。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带“的3”的多项定语和“开车的技术”一类结构基础上,发现现代汉语中一些“X的3”作为独立结构时,指称功能没有变化,而进入其他句法结构后,存在实际指称能力丧失现象。在具体的句法环境中,“的3”可进一步分化为:有指称性作用的“的K”和无指称性作用的“的T”。  相似文献   
7.
赵本夫的文学创作深受乡土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现实家园的失陷、村民价值观的裂变和乡村权力的衰落三方面来揭示他的小说《即将消失的村庄》中城市化对乡土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引起研究者对当下乡村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一种安装Windows95无盘工作站的方法,使NOVELL网络具有了Windows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9.
MBR是硬盘的一个重要系统区,如果MBR被破坏,轻则不能从硬盘启动机器,重则会发生"硬盘丢失"现象。在分析了MBR故障现象及通常的修复方法后提出了一种简单通用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哈萨克还子习俗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萨克老人有收养长孙或长孙女,并将之视为己之"小儿子"或"小女儿"的习惯,这就是哈萨克的还子习俗。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它是作为保护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一种措施而形成的;其次,它是因哈萨克人义务抚养遗孤的传统而延续之习俗;最后,它是作为缓解游牧社会老人孤独,减轻年轻父母负担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变迁,还子习俗呈现衰微之势,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