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艺术终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根据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艺术终结的理论,丹托承接这一观点提出了"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的观念,文章通过进一步对于现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艺术只是进入迷茫期而并非消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追醉逐梦”是晚唐五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心态,“醉梦词”由此而大量产生,成为词坛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从艺术特色而言,“醉梦词”既体现了晚唐五代文人词“绮怨”的总体风格,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为“醉词”的真率热烈之美和“梦词”的朦胧幽约之美。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和冯延巳,虽然经历不尽相同,但在其作品中所流露的情绪体验有相似之处,即痛苦的挣扎与无望的执着。他们面对这难以承受的痛苦仍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并至死不悔,在作品中表现出那份同样的执着。而这种相似的情绪体验又是以相似的手法——情境恍惚、难以实指、朦胧多义的意象与意境表现出来的。这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媒体发布的看似客观、直白的天气报道也隐含着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基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语篇分析发现,在美联社和中国日报社关于北京雾霾天气的报道中,媒体对不同语言资源的选择体现了各自的立场。其中,美联社以较为隐蔽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众形成强烈的负面评价,而中国日报通过较为明晰和温和的态度资源,表达了一个在危机面前积极作为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5.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