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917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创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看问题,适合于中国社会的理想制度模式应当是形式化、程序性、民主优先于自由、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以人为本的非人格化制度。这种制度的创新,需要我们设定正确的制度创新理念,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的规律性,完备制度创新的实施技术。  相似文献   
2.
时装画是为了服装的设计、制作和推介而创作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样式。时装画对于服装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探讨和研究时装画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对于发展中国的服装文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来人们认为 ,关汉卿的作品是对被压迫者的生活及斗争的反映 ,这种说法实际上也许既不客观也不全面。通过对关汉卿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及与人物相关的时代进行具体的分析 ,可以发现关汉卿的作品更多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评判 ,是对理想人物的塑造而不是对现实人的反映 ,关汉卿演义出的时代理想人物的精神是斗争 ,素质是智慧。  相似文献   
4.
论《世说新语·贤媛》之"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世说新语.贤媛》中女性的特征,指出了“贤”之一字不同于封建礼教所要求的新的内涵,并阐述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新的审美理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98级44名学生的18门课程成绩进行了因素分析,据此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并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改革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斯·韦伯方法论著述的代表作,书中突出了韦伯方法论学说的主要概念。文章着力探究了韦伯方法论学说的思维元点和维度方法,并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所处的理论境域,分析和讨论了在此基础上其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揭示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我们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受家庭变故 ,家庭成员以及自身感情经历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格特质———超越时代的叛逆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和独具慧眼的审美情趣 ,并以伟大的人格特质通过作品的渲染构建社会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意象的渊源及其互为影响、超越时空的意象差异、不同语境的理解与阐释以及意象作为文艺作品生命的细胞,并分析了它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绘画构图是绘画语言的要素之一,在绘画作品形成过程中,构图有着与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三个角度谈不同的绘画构图体现着画家不同的审美意向、追求、个性及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罗贯中创作的杂剧与小说相互比较、印证的角度 ,论证了罗贯中的社会理想是由君仁、臣贤、民乐等层面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太平盛世安乐蓝图。从接受与创造二者关系的角度 ,论证了罗贯中写作《三国志演义》是多层面接受之集大成与万方为我用之新创造的辩证统一。从其创作过程所面对的各种矛盾的角度 ,论证了两把评价尺度的矛盾统一 ,忠义道德观念的冲突整合 ,意识与潜意识的表里互渗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