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竞合论是刑法学理论与实务上的一个难题,而想象竞合犯因其自身的独特结构所引起的争议更大。正确界定想象竞合犯,不仅可以加深对犯罪竞合论的理解,还可以对刑法中的一些基本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想象竞合的本质应为对于单一行为的复数构成要件评价所形成的单一刑罚,处罚后则应采取从一重处罚并适当加重其刑罚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The ‘digital glimpse’ as imagining hom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the ‘digital glimpse’, which develops the existing framing of imaginative travel. Here it articulates the experiences of mobile workers digitally connecting into family life and everyday rituals when physically absent with work. The recent embedding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to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amily life is reconfiguring how absence is experienced and practiced by workers on the move, and through this, new digital paradigms for life on-the-move are emerging.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uch social relationships are maintained at-a-distance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 using evidence from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mobile workers and their families. Digital technology now enables expressive forms of ‘virtual travel’, including video calling, picture sharing, and instant messaging.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s in which families can manage the social and relational pressures of being apart. Experiences of imaginative travel created through novel media can enrich the experience and give a greater sense of connection for both those who are at home and those who are away. While technology is limited in its ability to replicate a sense of co-presence, ‘digital glimpses’ are an emergent set of sociotechnical practices that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bsence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最近似乎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许多学科都在作学科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社会学也不例外,毕竟是处在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大环境中。本文以2006年以来中国教育社会学界的学术活动为背景,整理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与进展,既肯定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师范美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掌握了形象思维能力的教育家.美术学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对于一个人的作用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师范美术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形象思维的教育模式,应走边缘学科嫁接推进的方向,要全面提高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人造美女"成为社会时尚背后的驱动原因非常复杂,抹不去"男性中心"的传统色彩,更有商机利益的强烈需求.面对着职业、择偶的性别歧视,与"女明星"、尤其是"人造美女"成功的多重示范效应,不少青年女性选择了"自残式"的医学"整容"的角色"再造"之路.虽不能定性为"错误",但真正成功的现代女性的角色实践,应该采取综合素质的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6.
分析Egan(1997)针对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英语教学的认识.目前针对英语教学方法已有大量研究文献,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套用了现有教学模式,即Egan所谓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法.作者对Egan的理论进行了回顾,探讨了Egan的“富有想象力的教育(IE)”理论对英语语言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认为教师应借助适当的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智慧,同时,Egan的理论为英语教学赋予了趣味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时代不同,文学的风貌各异,即便是同类题材的作品也大异其趣。从唐代到元代,公案文学的发展既有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有内在特质的差异。大体而言,此期的公案文学作品循着以下的发展路径:写作手法上由实写转向虚拟,关注焦点由精察转向公正,人物刻画由能吏转向清官。  相似文献   
8.
论伊斯兰哲学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由于它强调在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大对应关系上,以及在人自身内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关系上建立起一种和谐统一的均衡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伊斯兰所倡导的和谐美、中正美、人性美是建立在"认主独一"信仰上的审美观。它是宗教和现世、宗教和美学结合的典范。三种美相辅相成,构成互动关联、欢愉向上的美学共相。伊斯兰美学所研究的对象之广、范围之宽、基础之厚实及目的论、方法论之科学往往是其他美学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对于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由于其形式精炼而意象丰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得尤为突出.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其诸多诗歌译文创造性地对原诗进行叛逆,实现了译文的增值效果,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三美".  相似文献   
10.
用一个简单、具体、形象的事理来说明一个复杂、笼统、抽象的事理即是本文所称的“比理”,它是形象性语言中的一大类别。本文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对“比理”成分的英译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并指出了“比理”成分在英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