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内阁制,但对内阁制特有的不信任投票权却没有具体规定。《临时约法》设计者将不信任投票权和弹劾权混同,目的是以国会制约政府权力,自身又不被解散。可在国会真正需要行使不信任投票权时,或因弹劾手续烦琐不能奏效,或因没有法律依据而无所适从,不仅不能制约政府,反而因无法可依而相当被动。  相似文献   
2.
中西法官保障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中西法官在任期、薪金、司法豁免、弹劾程序等保障制度方面的比较,提出了完善我国法官保障制度的相关建议:在任期方面,应适当延长专业水平较高的资深法官的退休年龄;在薪金方面,应在精简法官数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法官待遇;在司法豁免方面,应明晰司法豁免权适用的条件和情形,建立较强意义上的法官司法豁免权制度;在弹劾(罢免)方面,从扩大法官罢免对象的范围、规定罢免法官的法定事由和罢免前的调查程序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官罢免制度。  相似文献   
3.
克林顿弹劾案,打破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且把政党政治斗争推向了高潮;动摇了美国的司法制度,独立检察官制度成为众矢之的;降低了美国总统的权威,对美国的道德观和政治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良好吏治为历代贤德统治者孜孜以求,但即便政治清明时期也难以禁绝腐败现象。清代康熙朝弹劾噶礼案就是作为监察官员的御史对为官不端官僚进行弹劾的典型案例,然三名御史先后两次严正弹劾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实质在于圣祖掌控对案件性质的衡量权和对案件处理的最终决定权,完全凭"圣意"予以裁夺。  相似文献   
5.
唐代弹劾文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文学结合而形成的奇葩。唐代文学研究中对弹劾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盖因学术界对于古代文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弹劾文本身也不是一种纯文学性的文体。从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唐代弹劾文兼应用性、文学性于一体,有着独特的文体学价值:弹劾文不仅有成熟的体式结构,〖JP2〗也有相应的语言结构。弹劾文的起草体现着法律的尊严,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任何单纯的文学写作都无法与之比拟,唐代弹劾的动机、过程、专用服饰都充盈着浓浓的艺术精神。弹劾文不但对唐代文学风气、士子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在文体内部对于后代的叙事文学形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唐代弹劾文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理论、权力分立和制衡理论及正当程序理论三部分。揭示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弹劾制度的实质,科学地建构弹劾制度,从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罢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质证是民事诉讼证明过程中的重要活动 ,它是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针对法庭上出示的证据材料进行的质疑、说明与辩驳活动。质证的程序性要素应当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和时序四大方面。质证的程序性保障离不开直接、言词、平等原则的贯彻执行和交叉询问规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张艳云 《唐都学刊》2007,23(1):26-29
两《唐书》对严砺贪污案有涉及,但只是一个大概而已。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严砺文》首尾俱全,对严砺贪污案记载得十分详细,从中可以了解唐代弹劾文的结构情况、官府之间公文的运作经过、裁判劾奏案件的大概程序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这桩贪污案始末的分析,可以看出唐代中后期吏治的腐败情况及宪宗朝对官吏贪污行为的惩治情况。  相似文献   
9.
雍正朝在官员任用方面,打破以往在种族、出身方面的限制,任用一批非科甲出身的督抚。由于出身、教育背景的不同,非科甲出身与科甲出身的督抚之间矛盾重重,摩擦不断。于是,直隶总督李绂与河南巡抚田文镜之间就爆发了轰动朝野的督抚互参案。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The recent Impeachment Trial of President Clinton was of interest to social workers because the outcome might have some bearing on future social welfare policy initiatives and also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process itself. There was a strik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rtisan, rancorous debate in the House and the more collegial, dignified trial in the Senate. This essay applies 10 principles of large-group theory, particularly when there is social conflict, to the impeachment proceedings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legislative cha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