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3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43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804篇
理论方法论   264篇
综合类   3382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诗学唐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诗歌在受苏轼等宋代诗人的影响之外 ,也受到唐诗的浸润。本文依据金诗发展变化的自身情况 ,考察了金诗学唐的历程。文中将金诗学唐分为金初“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等三个阶段 ,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从一个方面展示了金诗发展的轨迹 ,揭示了金诗的某些重要特点 ,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金诗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覆试与当时的科场风波密切相关 ,其或因朝臣党争而起 ,或因知贡举者失和于权贵而行 ,长庆以后的子弟问题在历次覆试案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覆试内容与省试相同 ,进士试诗赋杂文 ,明经帖经、墨义。初试及第者覆试中普遍有所刷落 ,主文试后也会受到外放惩处。唐五代之覆试与中书门下的考覆分别在形制、权力两方面影响了宋代殿试的产生。宋太祖、太宗之世 ,作为唐五代科举考试拯弊补救措施的覆试 ,不仅本身扩大范围而制度化 ,其中又且衍生出宋代集权表征之一的科考最高形式——殿试。“覆试”、“考覆”及今日之“复试”三概念不同。  相似文献   
3.
从 2 0世纪初开始 ,清朝教育制度发生了极大变化 ,出现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蒙古族近代学校教育的艰苦实践和探索也走上新的道路。蒙古族学堂教育是新教育思想的产物 ,虽然同旧的官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但它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 ,提倡开放的近代教育 ,由此教育种类和等级开始多样化、多层次化 ,出现普通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内地求学等形式。在学堂教育中 ,各种语言教育模式是同时并存的 ,这些模式经过分化和重组后 ,出现向汉语和蒙古语两个单语教育模式或蒙古语汉语双语教育模式集中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马嵬情结是指唐代诗人对马嵬事变及事变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结局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和评判。这种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审美心理成因。它还兆示了中晚唐世俗化的社会审美倾向的滋生、因藩镇跋扈宦官擅权而导致的皇权削弱和帝王权威在士人心目中的下降以及唐代文禁的松驰。  相似文献   
5.
“唐人选唐诗”录王昌龄诗歌作品的情况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人们对王昌龄诗歌接受态度及其在唐代诗坛地位的升降变迁。总体而言 ,昌龄因其五言古诗对盛唐诗风的开拓之功而受到当时选家普遍重视 ,有“诗家夫子”之称 ,中唐以后选家则独重昌龄七言绝句 ,虽以“七绝圣手”誉之 ,但其诗歌地位已非显著。文章同时指出 ,作为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特殊形态 ,唐诗选本所蕴含的诗学价值应受到重视 ,成为唐诗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唐末至今 ,论者对晚唐诗大多持否定态度。反思这种带有明显历史惯性的批评现象 ,不难发现 ,不是晚唐诗缺乏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而是其出现的异于此前诗坛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艺术思维和艺术风格 ,不仅使那些视文学为伦理、政治奴婢的封建文学观念批评者难以认同 ,也使那些对思想文化史发展缺乏认识和分析的批评者 ,难以理解出现在晚唐诗中的种种变化 ,因而导致千余年来的批评失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半期 ,梁启超、钱穆等资产阶级史学家在研究中 ,力戒门户之见 ,注重揭示各种学术思潮与流派兴衰的内在因果关系 ,重视汇通中西文化的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探讨 ;中后期 ,以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清理发掘了清代学术史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近二十年来 ,清代学术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内容涉及对清代学术史的专题研究 ,也有对清代某个学者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2,22(5):56-61
浓烈的悲情色彩和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融状态,是汉皇室楚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与现实政治带来的巨大痛苦、汉代“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及楚辞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密切相关。对母体文化的怀恋、残酷的政治现实、汉帝王后妃本身较高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倾情于楚声歌唱。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小说的历史地位、唐代小说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唐代小说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等几方面的真知灼见,总结了鲁迅对唐人小说研究的杰出贡献,从中更深地体会鲁迅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进步的文  艺思想。  相似文献   
10.
自近代以来,由日本学者构筑的唐宋变革论体系,伴随时代的发展与新的知识资源的扩充,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演化的历史过程,尝试着分析这一过程变动发展的原因,并由此作出区别于以往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