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5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880篇
理论方法论   190篇
综合类   4155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492篇
  2005年   450篇
  2004年   438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337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在此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黑婴经由“乡愁”的激发与引领,讲述了新一代南洋华侨青年的苦难、迷惘以及艰难的蜕变。今天看来,这种包含着独特生命体验和丰富历史痛感的文化乡愁,正是南侨作家黑婴在“华文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脉络之外,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真正而独特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2.
单词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建筑材料的作用。很多人在阅读英美书刊或文章时常常被一些寓意深刻的词汇难住,即使查过字典后往往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旨在探讨一部分出自文学典故的英语词汇的来龙去脉及其用法,从而使学习者加深印象,记得牢固,用得恰当。除此之外,本文希望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开阔视野,了解英美文化,进而领略英语原文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 ,农业较之工业显得缓慢和滞后。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固有的农业基础薄弱、战争破坏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本文力求抛开这些表面上的因素 ,试从政府决策、市场结构、农业传统文化这三方面对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原因加以探求。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 ,宋明理学已经发展到极端 ,于是清初文人倡导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以救理学空疏浮泛之弊 ,经世思想成为一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功用价值论、创作主客体论还是艺术风格论都由此而带上浓郁的经世色彩  相似文献   
5.
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的代表人物,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大胆突破传统,以强烈的文学实验精神将其创作理论应用到实际创作中.以时间、意识和技巧为创作中心,生动展示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现代精神气质.本文以其代表作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为实例,旨在从两个方面展示乔伊斯的文学实验精神,即乔伊斯美学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其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在体现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 ,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而且应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 ,才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和美感。在文学翻译中 ,对源语的语言形式最好用归化法翻译 ,而对其文化因素用异化法处理  相似文献   
7.
李觏与佛教     
李觏佛教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排佛的一面,也有容佛的一面。排佛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以经济建设、财富积累和社会秩序为内容的物质领域,一是儒家礼治伦理领域;容佛主要表现在对佛教某些教义、佛教教化功能的肯定。李觏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是颇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8.
《左传》这部史书的文学观常与政治、文化、社会伦理、艺术等融为一体。主要体现为:一、称诗言志,借用现成的诗章来说明自己的意志,并往往表现为断章取义。二、美善相济,强调“立言”须服务于当时价值体系,但又不能忽视文辞的审美要求。三、和而不同,表现为文艺上的杂多而一,不同声律、风格相和谐的审美理想。四、中和之美,要求以理节情,温柔敦厚。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染实秋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其他作家 ,所以在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是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而这一批评观的来源则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思想和文明境界 ,为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梁实秋归结为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江雪>四个译文在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和重组上得与失的分析,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对原文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比对各个语言成分之忠实更重要.无论在原文理解、译文表达还是翻译评论上,我们都不可忽视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