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现阶段燃气无线抄表系统数据采集中无线网络不稳定、路由协议复杂、自修复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cc1101无线传送模块的树形拓扑结构无线自组网系统。系统中主要对数据采集层路由协议和硬件实现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分析了该燃气无线抄表系统与传统燃气无线抄表系统的不同之处,设计了该系统数据采集层网络传输协议和总体结构。无线节点建在穿透力强的433 MHz的频率下进行通信,保证了系统自组网的稳定快速。  相似文献   
2.
王珂  胡兆明 《阴山学刊》2005,18(3):32-35
新诗在20世纪汉语诗坛占有主导地位,却没有建立起必要的诗体。尽管有很多诗人致力于新诗的诗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确立了新诗的初步形态,新诗诗体建设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20年代初中期初步确立了新诗的基本形态,特别是确立了新诗的两大形式特征———新诗的音乐形式和排列形式。新诗却始终处在文体自发与文体自觉、诗体的准定型与不定型、诗的律化与自由化、诗人的文体自律性与文体创造性的对抗与和解中,其中对抗远远大于和解,造成每种诗体都无法进行持续的建设,使诗体建设成为百年新诗最大的问题。目前正是加强诗体建设的重要时期,21世纪新诗的诗体建设既要正视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既需要现实的构建策略,也需要理想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利用电脑PH酸度计测定酸碱滴定中的终点PH值,并应用于一些酸碱滴定中,收到了好的效果,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潘正高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5):28-30,36
采用手工设置和特征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来确立舆情主题,依据设定的主题关键词采集舆情页面。根据抓取的舆情页面特点,解析并提取页面的标题、页面链接及链接上下文等元数据,根据页面元数据与舆情主题的相关度来筛选出舆情主题页面。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同的舆情发展阶段,舆情主题关键词的变化能反映出舆情的关注点变化,最终实现快速跟踪舆情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电磁流量计的基本原理,对其微流量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文中提出了一种运用等效坎截面法的变器结构设计,并对相应的权重函数和阻力损失进行了计算。通过对几种信号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了较佳的基线信号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围绕单片机展开设计,实现了仪表的智能化和有效的功能。根据流量计栓定规程对样机进行实液标定的结果表明,样机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略考察中国诗歌史上几个主要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可以发现 :内容开阔 (而非狭隘封闭 )以及对高境界的追求 ,独具的、和谐优美的韵律 ,凝练而通俗的语言 ,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征 ,也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基本特质。尤其韵律 ,是诗歌不能放弃的 ,其外在形式方面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最重要的特性 ,也是诗与非诗的最后界线  相似文献   
7.
历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以诗歌内容为主,很少有专门从形式方面(包括格、律、韵)来研究的。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大缺陷。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混韵现象,说明对平水韵的改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盛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既重视内容层面的风骨,又不忽视形式层面的声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接受形态,在文学接受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初唐接受者的偏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新形式主义"在美国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诸多诗歌流派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本文针对美国诗歌批评界对"新形式主义"的攻击,分析了这一颇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的起源,在对"新形式主义"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格律诗的比较的基础上,肯定了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所具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Analysis of Mayakovsky’s prose writings of the mid-1920s on the craft of satire reveals that he understood it to be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subject to strict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s: if the satirical treatment of a theme — any theme — is correct, then the piece will produce ‘involuntary laughter’ (neproizvol’nyi smekh). As an example, he puts forward his 1923 poem ‘Schematic of Laughter’ (Skhema smekha) — a text he claims contains no comic ideas, but only the correct satirical sharpening of discourse. As a barebones inventory of comic devices, the poem is a perfect place to begin an examination of Mayakovsky’s poetics of humour. But it is not alone; in a note to the 1925 poem ‘Shallow Philosophy in Deep Places’ (Melkaia filosofiia na glubokikh mestakh), Mayakovsky explains that it too is a ‘skeleton poem’ (stikh-skelet), just like the ‘Schematic’, and another compendium of humorous devices. Together, then, these poems represent the purest and most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Mayakovsky’s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cs of poetic humour. Sustained close reading of both poems reveals that his humorous devices, ranging from formal to narrative, all serve to establish and then deceive expectations in the rea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