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泼妇”,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面是让人恐怖的形象。她们不认同男性给定的角色,自发地反抗这种不公平的地位,常常使丈夫处于难堪的境地。于是,便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厌恶。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观点出发,对“泼妇”这一形象作另一番探讨,来阐释她们的内在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泼妇"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面是让人恐怖的形象,她们常常使丈夫处于难堪的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男性是女性存在的基础和归属。但是她们不认同男性给定的角色,自发地反抗不公平的地位,企图控制她们的丈夫。但是这样的举动又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厌恶。男性作家则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对其"妖魔化"。以《红楼梦》两个"泼妇"形象切入,对其进行一番新的解释,探讨"泼妇"深层的内在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4.
浪漫派爱情小说是时代的产物。“五四”个性觉醒、人道主义思潮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妇女、家庭、婚姻、恋爱及性的问题的关注上,浪漫派爱情小说以此为题材与主题并给予了最有力的表现。其对个性觉醒、人性本质的探求与人性的升华作过不懈努力,其思想、艺术的现代性,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巨大冲击力及刻意求新的艺术开拓精神,使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历史地位与不灭的艺术价值。但长期遭误解,被视为“鸳蝴”派作品,今天应予重新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5.
加词补意法是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之一。由于俄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词义范围、修辞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有些内容在俄语中不用书写言传 ,即可推理会意 ,但是如果刻版地按照原文字面译成汉语 ,有时会觉得内容不够完整、意思不够清楚、重点不够突出或者语感不够妥帖等弊病 ,甚至在逻辑上有矛盾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容易造成歧义 ,引起误解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根据原文有机的整体 ,深刻地理解原文 ,仔细地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然后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把其形虽不露于词表 ,其神却洋溢于言语中的潜在意义补充译出。加词补意法原则是必须重视原文 ,加词不加意 ,补意不增意。许多优秀译著已经说明 ,在翻译实践中运用加词补意这种方法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要的 ,是达到确切翻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戊戌变法以前,中国近代的翻译主要是洋务派的科技翻译,后扩大到社科领域。此时,人们基于自身固有的文学观念,并不重视文学翻译,仅有若干零星的“以中化西”的自发翻译。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文学翻译在特定视域下“误读”西方文学--主要是小说,认为它是西方“开民智”的启蒙利器与政治宣传的工具。此时,中国社会完成了对文学翻译大规模兴起的思想准备,之后文学翻译被实质性地纳入到了中国文学变革的内部。  相似文献   
7.
1950年5月颁布实施的婚姻法,将五四以来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等现代观念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下来。该法对于革除中国乡村传统的婚姻陋习,建立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现代婚姻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其颁布实施的最初两三年里,由于舆论宣传上的临时性与突击性、婚姻法文本本身的不足、组织的缺位等原因,致使广大乡村民众普遍将婚姻法误读为离婚法与妇女法,并导致了大量的自杀与被杀现象。这表明,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建立现代婚姻制度,实现社会的现代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有赖于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