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 3 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40年代 ,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 ,在他 (她 )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皊等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经历了两起两落的过程。五四前后导入、传播和兴起 ,到30年代衰落 ;80年代再度传播和复振 ,到 90年代式微 ,其中历史经验和教训十分深刻。选择、过滤和消化之后 ,才会形成特色。田汉、曹禺等人为代表的诗化现实主义流派 ,代表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后 ,西方现代派戏剧再次涌入 ,导致“探索戏剧”兴起 ,中国话剧舞台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所表现的人与外部环境、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他对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忧虑.这一主题和20世纪西方社会危机的衍生物--现代派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特征,包括重时代性、重传承性、重个性、重创造性来思考当代中国广告的发展,以及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派别来分析当代广告派别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岳 《文史哲》2003,1(3):53-58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6.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技术实验与人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行为意蕴深邃,具有许多独特的创新性,其中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技术实验和探索、艺术形式秩序的特异性、艺术理念的质疑和人性回归等研究,不仅激发了现代艺术的质变,催化了现代艺术流派的诞生,而且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中现代主义观念的出现是从晚清文学游戏观的出现开始的。这也是梁启超文学“新民说”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它与西方康德、尼采等现代主义美学思想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在其演变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主义文论的话语表达,并最终体现为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文学观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一、模式概说何谓“流观”?就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念。房龙曾说中国人不懂得焦点透视①,初闻确有贬损之意,但这又是一个十分客观的说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以大地,上下为中心出发的宇宙观念,不但在神话哲学里,而且在华夏美学里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美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起,人们发现形式主义已经走到了最残酷无情的绝对状态,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它在艺术上已经走进了一个彻底的死胡同。这种 20世纪 60年代中期激进还原的艺术得出了格林伯格学说的逻辑结论,即现代主义绘画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平面性,而现代主义雕塑则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立体感的清晰度。本人的批评既是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理论的批评,也是对极简主义的格林伯格式鼓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虚实对偶范畴从老子的哲学领域和孙子的军事理论借用到书法艺术中,在书法的用笔中表现在执笔的方法和运笔时笔锋和纸面的相互关系中,还涉及到虚腕、虚肘、虚身的说法,在字结构中表现在字内空间要留有空白,在章法中表现在作品整体上的布白处理和空间关系。揭示这一问题,可以提升我们对中国书法的认识,并能为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条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