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叙事视角与观众欣赏心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观影过程中,不同的叙事视角决定了观众不同的接受方式和审美效果,二者存在着相互引导与制约的关系.全知视角以貌似客观的故事呈现实行隐蔽的主观操纵,使观众进入"幻觉认同"的世界.另一方面,不同的限制视角则以不同的信息传达,影响和制约着观众的接受视野和观影态度.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有循环内指的特点,而且结构模式也带有一种循环美感。其作品呈现出艺术完整性,富于艺术韵律,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张爱玲小说整体的结构模式需要用一种全知视角来加以表现,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成为一种“精神样本”。用全知视角是张爱玲的“有意为之”,这种视角的选用甚至使其小说结构模式所产生的美学意蕴超出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在自我反思意识的关照下,文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有助于新的自我意识的生成,更有助于培养理性的读者。情节的周而复始并非原地不动,而是经过一个否定又否定的过程,其中既蕴含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又对其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实质上构成一种强化。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出人物复杂的生命体验。小说《逃离》体现了她在塑造人物内心方面的技巧。该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弱化情节和灵活的全知视角两大叙事策略,生动展示了主人公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从视角模式的角度看,茅盾的短篇小说几乎全部属于第三人称视角模式,其中包含编辑型全知叙述、中立型全知叙述、有限全知叙述、第三人称人物内视角叙述等多种类型;个别篇章情形稍显复杂,出现了二度叙事。但茅盾绝不循规蹈矩,而是既关注程式内的创新,又重视模式外的建构,以充分挖掘各种视角模式的不同修辞功能。这种形式实验的成功,一方面显示了作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创作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视角     
小说的视角选择多种多样,小说成功与否与小说的视角选择有很大关系。文艺理论家对小说视角划分的角度也各有不同。认同对小说视角的基本划分,即:全知全能视角、等值叙述视角、客观叙述视角。在此基础上,对这三种视角所适用的小说题材、模式、语言、风格等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 ,康拉德设置了一套独特的双重叙事结构。其具体表现为 :(一 )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转换 ;(二 )实写与虚写的双重人物塑造 ;(三 )情节与意义的双重层面叙述。这种双重叙事结构的设置敞开了作品意义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7.
对沈从文小说《人与地》进行文体学特征分析,指出小说采用主观性全知叙述视角,淡化引用语的运用,在词汇和语法上兼用多种技巧,体现出小说简净、纯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以心理小说称。他的作品是传统现实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的混合体,但更多地倾向于现代主义。这种特点也体现在劳伦斯的心理分析手法上。他采用的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心理分析方法是叙述性独白及全知分析,现代主义的心理分析方法是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9.
《小世界》是英国校园小说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是其最成功的作品。该作品不仅受到学界的好评,获得了重要的奖项,而且受到读者们的普遍欢迎。这部小说在叙事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对聚焦的灵活运用。《小世界》总体上是全知型的外部聚焦,但是在不同的部分对聚焦权进行了灵活地调节和控制,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采用了人物的内部聚焦。本文将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和主题表现等方面对《小世界》体现的复杂的聚焦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