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377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从理论层面上看 ,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 ;从实践层面上讲 ,它应是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必须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片面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论美术教学的深化与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的学生状况和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发挥美术课应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教与学中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自我·故我·他人——谈索尔·贝娄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尔·贝娄以“对人类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理解和分析在人物塑造上则表现为对人的完整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的作品中,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塑造自我。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探讨贝娄的人物塑造,和其表现出的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以金文中女性享祭情况与男性享祭情况的对比为纬,考查女性享祭者礼遇高低的量化相对值;以不同时期女性享祭情况的发展变化为经,考查女性享祭者礼遇变化的量化绝对值,揭示出殷周社会对女性享祭者的尊崇逐渐减弱的事实,证明殷周女性社会地位极其低微并逐步下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表现"9.11事件"后美国的作品之一,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特征才是其最引人瞩目之处。小说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男人在美国的境遇和友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从移民的美国梦想、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探索众多移民在西方文化中心论依旧盛行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单福海 《西北人口》2010,31(2):89-92,96
文章根据陕西省历次人口普查、部分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及公安、教育、计生统计报表数据,时全省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程度、女婴缺失数量和分因素贡献率等几个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和科学决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优化教学组织机制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面对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他组织与自组织相分离的现实困境,教师要科学选择介入策略,勇于革新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组织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上海外来白领生存压力与社会信心调查显示,外来白领对上海整体较为满意,对上海的社会信心较高,同时在工作生活中也面临住房、健康、经济收支、身份认同等四大突出压力。上海应积极出台有效政策措施,努力疏解当前上海外来白领工作生活中的突出压力。  相似文献   
9.
王继红 《职业时空》2012,(3):154-155,158
孙中山的人学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是在其"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涉及互助人性论、民生观、自由平等观、"生元"说以及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发掘孙中山的人学思想中蕴含的积极合理成分,在当代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raws on focus group conversations with black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ttending a small, liberal arts institution in Kentucky. Based primarily on group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as well as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 a theoretical domain (referred to throughout the article as ‘Fabulachia’) emerged as a site-specific outcome of events and ideas regarding race, gender and identity experienced by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Specifically, ‘Fabulachia’ functions as a theoretical hybrid space in which urban (e.g. ‘ghetto fabulous’) black college student-voices find a sense of empowerment as they construct their own narratives of leaving ‘the hood’ to attend college in rural Appalachia. This project revises and updates previous research on race and rural identity/ies in order to situate the urban black female experience into an Appalachian context. Drawing on hip hop feminism and urban education based theoretical paradigms, the Fabulachia study seeks to give voice to black females in contemporary Appalachia, with attention to their self-proclaimed ‘ghetto fabulous’ identities honed in and through their urban upbringings. The unique experiences of (Fabulachian) black females are an important and largely absent part of larger conversations of the growing body of Urban education research that seeks to situate the black student/black youth and schooling experience in the US. In the Fabulachia study, a group of black female students shared personal narratives (part-oral history and part direct response) to prompts and queries about the role of hip hop culture, race and gender identity in their lives. They also discussed and debated what it means to be a black female in contemporary (often racist) Appalachia, and about how their families and urban surroundings influenced their processes of being and becoming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