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腔》自问世以来虽然受到各方的好评,甚至几近被公推为经典之作,但是文本中存在的题材内容的重复、叙事理论的老调、叙事(魔幻)手法的雷同和叙事材料的多次复制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其走向经典。而通过这样的考察不难发现,贾平凹事实上早已陷于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2.
慎刑矜恤思想发轫于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发展于春秋战国,其在汉代又受儒家思想与阴阳学的影响开始系统化为“德主刑辅”,延至盛唐开始成熟发展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此后宋元明清各代皆于秉承并在前人基础上各有建树。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慎刑矜恤思想的总结探析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丁玲及其他女性书写由个性及情爱转入革命与政治无疑是一种历史必然,更是一种重构的努力。但她们在自我的书写中却将自我予以压抑与消解无疑又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4.
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唐宋诗人的咏史诗中 ,对于相同历史题材的吟咏不乏其作。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著名史实 ,也曾一再被唐宋诗人所吟咏。围绕着传统儒家“怨而不怒”的主旋律 ,唐宋诗人从不同角度 ,展现出了各具时代历史特征的人文视角与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5.
A case study is introduced tohelp explain why working with disabl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can sometimes seem like a complex and demanding task for professional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motional component of the parent/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particularly where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 is concerned, can be highly charged and that those concerned can get caught‐up unwittingly in a cycle of pity and blame. Psychoanalytic ideas are drawn in to help make sense of the pity/blame cycle, including thoughts about projection, guilt and shame. The importance of moving beyond this state is discuss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sible origins of the difficult emotional circumstances of Juliet and her family and a way forward is indicated. The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this area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6.
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以艺术化的笔触关怀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思索生死等形而上的终极命题,追寻作为生命本质的个体内在精神。他的文学作品超越了社会人生的世俗功利与现世苦难,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情怀,其宗教情怀基本体现在彼岸意识、清洁精神、悲悯心怀与神圣感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以其寓言式构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其美育精神关乎人生价值的启悟、人格境界的提升和超越,精神自由的重视,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作品中的泛神论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承认自己是一个泛神论者。泛神论这一舶来品在沈从文的视野下发生了异变,成为一个独特性的文学史现象。崇尚自由和执著理想是其泛神论的两个成因。一方面,沈从文崇尚自由的天性得益于地域文化、母性文化等的影响,使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人与自然万物,消解了人与自然万物的界限。这为其后来泛神论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沈从文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撞击,把描写“人性最深切的情欲”,重塑民族性格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虽然20世纪40年代自身境遇特殊但信念执著,更加专注于“人性”的描写和研究。最终导致了泛神论的确立。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同时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二者的同时兼备,促使沈从文的泛神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9.
考琳·麦卡洛是一位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作为女性作家,她尤其对女性的情感及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感悟。文章试图通过文学症候式分析方法,对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隐藏的种种症候进行分析推理,并深入探究其创作心路历程。小说中描写的每一桩婚姻都不是十分幸福完美,人们的情感生活也很不同于常人。尤其是克利里家的七个小伙子无一例外地都不喜欢女人,并认为结婚成家没有什么意思,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书中的母女关系也很特别,梅吉和妈妈以及梅吉和女儿朱丝婷的关系淡漠客气多于亲密无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实中的爱情都不尽如人意,而神父拉尔夫和梅吉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却无比完美,令人神往,但这样完美的爱情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完美爱情的结晶—戴恩在希腊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因救几住溺水的女人而献出了自己性命,回到了他热爱的上帝的怀抱中。如果深入了解考琳.麦卡洛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之后,对考琳.麦卡洛为何这样处理《荆棘鸟》里的人物情感,为何这样安排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就会十分理解了。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更好地解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征——构思完美的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阐述的有关悲剧的定义及悲剧的重要要素的观点,主要侧重其中情节这一核心要素来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魅力所在.分析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情节的主要构成部分及其特点,如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结构,在复杂情节中倒转始终存在,并伴随着突转和发现;由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的行动所产生的打动人心的情感,即带给读者的不同于喜剧或其他剧目的一种快感--恐惧与怜悯之情,以及在情节上极具匠心安排的布局,阐述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比较完美地体现并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情节是悲剧的灵魂"这一观点,揭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至今仍然备受青睐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