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1134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2.
赵树勤的新著《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历史衍变、主题话语、语言特质、诗学模式、文体风貌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文化诠释和诗学建构 ,体现了建构中国化女性主义诗学体系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3.
面对文坛艺苑中活泼泼的审美现实 ,尝试对文趣、艺趣、诗趣作美学阐释 ,只能是我们的学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张生煮海》是一出神话剧,反映潮州举子张羽与小龙女私定终身而遭到东海龙王阻挠,于是敢与命运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从中折射出元人对海洋的观念变化,反映了我国先民藐视神权、敢于跟强大的恶势力斗争的精神,也折射出人定胜天的海洋精神。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田园词景真、情真,又能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相融相生成自然和谐之境,富有意境美。他或者将景物人格化,作为主观情感的寄托,或者“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无论是借景托情,还是情景俱到、相间相融,都各有其妙。  相似文献   
6.
送人赴任之作,在唐代别离诗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盛唐人的这类诗歌,往往忽略了别离之伤情.反之,晚唐却固囿于这一伤情,并将此进一步深化,深化的结果,就是诗歌中闲情的泛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晚唐文人大范围接受佛道思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甘肃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构筑的乡土世界已逐渐引起评论家的关注并赢得较高的评价。他的乡土诗主要有这样三部分组成:一,风俗画的展现;二,乡情、乡愁的吟唱;三,家园意识的追寻。高凯的乡土世界是厚重的、完整的。诗歌具有哲学和人类学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8.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9.
简论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装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漆艺的民族传统特质和审美特征以及漆艺的装饰手法,论述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装饰意义和漆艺本体的文化内涵及其传统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对灵动性的追求是小说语言走向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小说语言在诗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性。如果说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是在和谐的美学理想的统率下营造诗的氛围,在“和谐”的氛围中飘动着一股士大夫式的淡雅、闲适与飘逸之气,显示出特有的灵动性,那么贾平凹、阿城、莫言、何立伟等人则是在语言的锤炼中酿造着诗意,闪现出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