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章透过巴赫的精神内核,从音乐风格、音乐元素等方面对巴赫音乐的含蓄性和规范性、矛盾性与叙事性、流线性与意境性作了初步的剖析,由此提炼出巴赫音乐由自律、戏剧色彩和诗意所构成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2.
诗性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根基,其对意象和感悟的重视和把握使得模糊修辞成为汉语文学表现的主要形式,模糊美因此成为汉语的重要审美特色。针对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的磨蚀缺憾,本文从美的生成与接受之审美主体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诗性"与"理性"的审美意识差异是导致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磨蚀的根本原因;从读者接受角度分析,汉语"诗性"的模糊美感对于"理性"的英语读者而言势必出现审美接受限度。"诗性"于"理性"的消遁具有其哲学与美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相关论述以陈世骧之说最有影响,而其说又与北京大学的学统关系极大,与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观亦属同一脉络。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的林庚与北京大学的陈世骧同时于北平文坛活动。从林、陈之关系及师友渊源,可知二人论述同调,并非无因。陈世骧提出整体而言,中国文学传统就是一个抒情传统。林庚也认为中国文学史在宋以前的重心离不开诗歌;宋元以后虽然小说戏剧当道,但其中还是存有许多的诗意;因此中国文学史事实上乃是一个以诗歌为中心的文学史,中国文学的贡献是以十五国风代表的抒情传统。由此观之,林庚的文学史论述可说是陈世骧等人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