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是疑罪从无原则在审判活动中的体现,其性质归属实际上就是无罪判决,为了调和人民法院裁判的稳定性、权威性和裁判的公正性之间的关系,此类判决在撤销或变更上应适用因新发现的情况而恢复诉讼的程序。  相似文献   
2.
侵权纠纷是民事诉讼机制解决的主要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侵权案件逐渐增多,过量的侵权诉讼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不仅是对法律制度本身的损害,更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要解决侵权诉讼的膨胀问题,必须找到控制侵权诉讼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3.
证据交换制度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从而显示了其重要的意义,并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建立了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但仍存在着很多缺陷,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西夏的行政、军事机关,一般都兼有案件审判和督察复核职责。司法诉讼主要为刑事诉讼,即使民事案件,也是用刑事判断。对人犯的逮捕只需长官的指令,而不履行法律手续。法律上只有对逮捕人的督察,防其奸伪、贪纵、暴掠以及无故杀伤人犯,人犯拒捕反抗格杀勿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为适应保护环境公益的迫切需要,我国有必要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论述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特征及其法理基础,并对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范围、原告、举证责任配置和诉讼费用负担等方面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审前羁押体制改革的方案与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目前审前羁押体制的改革 ,学者们提出司法审查式、检察监督式和独立式等几种改革方案。对第三种方案 ,应进行进一步的实施设计 ,如目前的看守所应逐步地剥离出来归司法行政部门 ,应加强检察机关的审查职能及相应的羁押登记和讯问监督制度。这样的改革从羁押制度本身的发展规律、司法行政机关本身的发展以及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等方面考虑应当说是可行的。这种改革将可以进一步促进整个羁押活动的合理化与专业化 ,将进一步优化国家权力配置 ,将会进一步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 ,也必将极大程度上保障被羁押者的人权。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类型界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诉讼类型是依照一定标准对人民法院审理具体行政行为的活动进行归类而形成的诉讼形态。它具有内容的概括性、划分标准的多样性及与诉讼活动联系的密切性三个特征。它与刑事诉讼类型、民事诉讼类型、行政诉讼模式、行政诉讼请求、行政判决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在本质上体现了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的“厌讼”现象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解决纠纷的社会机制和诉讼效益两个方面对传统厌论现象予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指出现今我国诉讼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造成公民不愿打官司的原因之一,强调在现代社会除诉讼外,对于其他的解决纠纷的机制应给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近年来的环境污染事故已经对人类敲响了警钟。我国的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是基于环境权和环境诉权两个基础理论的;而归责原则是公益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归责原则方面,应突破传统侵权法的局限,介入以无过错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管辖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应当遵循确保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当事人意愿和法院意志相结合、诉讼便宜与审判力量相适应等原则,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包括:提高部分行政案件的级别管辖,具体规定提级管辖的适用条件,赋予原告诉讼管辖的选择权,完善异地管辖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