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就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克服农村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严重平均主义倾向所领导开展的反对"一平二调" "共产风"运动的问题作了一简要历史回顾,并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 实事求是地对其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民事裁判错误作为民事诉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救济应是一个亟需关注的论题。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裁判错误的界定以及相应的救济程序的设置都存在着问题。因此,在现代司法理念下有必要将民事诉讼立法的指导思想重新定位,由"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转变为"依法纠错",在"依法纠错"的指导理念下建立健全民事诉讼法规,界定民事裁判错误的范围,设置合理的法律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3.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用事的探讨是构建其独特诗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从诗人诗作的用事实例着手,分析诗词用事的偏差与失误;其次,他提出了《苕溪渔隐丛话》用事的标尺———“合理”;最后,表达了他的用事理想———精切。《苕溪渔隐丛话》这种独特用事论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为后世用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定意义上,和谐就是一种理性的秩序。但并非所有的秩序都必然体现和谐,对于“多元与宽容”为基本结构要素的现代和谐社会来说,“柔性秩序”比“刚性秩序”更富有价值基础。站在制度供给形态的立场看,能深刻蕴涵现代和谐理念乃至实现“柔性秩序”的惟有法治最具符合性,然而,由于法治本体特征所生的“法律真空”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某些社会领域的“无政府”秩序混乱。因此,和谐秩序的塑造与形成,必须对法治本身无法克制的固有局限予以资源性矫正。  相似文献   
5.
王红阳 《理论界》2013,(10):181-184
大学精神对国家、社会、大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学精神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当前的大学精神虽然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方面,而这些方面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们当前的文化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要解决当今社会文化存在的问题,路径之一就是进行文化自觉,要匡正大学精神也要必须进行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有宏观上的文化自觉,有微观上的文化自觉.对于大学而言,微观的文化自觉也就是校园内的文化自觉,只有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改善局部的文化小气候,才能为大学精神的匡正提供坚实的文化基底,才能从根本上还大学精神本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于1950年6月至1954年春进行首次整党整风。通过抓政治思想教育,抓党员的吐故纳新,突出对党员素质、基层组织及党员队伍结构的建设,纠正了党员队伍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全体党员的素质,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保证了党的先进性。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时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礼"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经过夏商周三代,"礼"完成了向伦理范畴的转变。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践行"礼"的前提是"正名",而"礼"的各种规定又维护了"正名"所确立的人伦关系。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礼"主要体现在诚、敬、序、履四个方面。从本质而言,"礼"设计了伦理实体,规定了人伦关系,体现了个体性向实体性回归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锺陵先生写完《就〈鸟瞰〉一文的部分内容复蒋寅同志书》 ,本着治学为人光明磊落的精神 ,首先就将此信寄给了蒋寅同志。一个多月后 ,王锺陵先生收到了蒋寅同志的回信 ,王锺陵先生就此回信又写了一信给蒋寅同志。王锺陵先生在信中对于应如何正确从事文学评论 ,如何展开学术争鸣 ,对于一个学者应具有何种素质 ,都结合实例作出了深刻而又较为全面的阐述 ,这对于纠正学界 ,特别是少数年轻学人中存在的不良学风 ,有其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学术文章应如何写得严密、规范 ,又进一步结合实例作了阐述。此外 ,本文还对如何认识神话 -原型批评、新批评等一些理论问题 ,作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刑罚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行刑,一定的行刑理念和行刑目的决定着监狱的模式;而不同历史阶段的监狱模式,体现着刑罚的主体品质.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改造或教化,是用单纯的政治权力方式代替了监狱的法律行为,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权力至上和压抑人性,是用统治者的权力武断地规训和惩罚罪犯,以实现政治要求和政治价值.现代社会价值观是对于现代法治文明与进步的价值判断,它必然以社会成本和法治导向为价值取向,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刑罚的品质.惩罚是前提和条件,而矫正和教育是终极目的,是现代刑罚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大量考据材料对多年相沿的中国“建筑”一词源于日本之说作了辨正,提出中国“建筑”一词原本出自中国。并对中国“建筑”一词的本义溯源作释,说明它不是“Architecture”可以等同的。通过追究“建筑”一词的文化内涵,澄清了固有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