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5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57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舞自身的多变性、个性、原创性特征,与大学生开放活跃的心智、健全的体能、强烈的好奇心等身心特征有相通之处;现代舞的训练机制注重自我创造的内涵,能启发大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创建意识,催进创造性的培育;现代舞的多变独创魅力还可以在审美观念上引导大学生突破传统审美观念束缚、树立宽容豁达的理性精神,以个性化的参与去引发创造.所有这些,均与素质教育的创造目标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袖"舞是东方舞蹈的一大创造."袖"的运用,除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外,还通过舞者手臂、手腕、腰腹、身肢等不同力量、不同幅度的运动,使"袖"缭绕空际,变幻着无数的形态,其传情丰富、鲜明,超过了许多表情手段."袖"的徐缓、抑扬、飘忽、回旋所产生的形式美,完全可以把人们引入一个非物质的境界之中,赋予"袖"舞以人文精神内涵和意蕴,展现了"袖"舞的魅力和光环.  相似文献   
3.
节奏是舞蹈动作在力度、速度、幅度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是构成舞蹈动作的基础。舞蹈节奏感是舞者对节奏作出的某种反映和感受能力,是凭借人的形体运动和动作组合体现出来的。舞蹈可以没有音乐陪伴,但却不能没有节奏,舞蹈动作的本质永远是有节奏的运动,舞蹈的神奇莫测和千变万化是由节奏创造出来的。节奏来源于生活,生活节奏要经过艺术化的转化方能成为舞蹈节奏。  相似文献   
4.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原生态的舞蹈样式广泛传承于各个民族之中。本文以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6个主体民族的民间舞蹈为审美对象,归纳出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性、民族性、民俗性和宗教性特征,并对它们独具魅力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以金文中女性享祭情况与男性享祭情况的对比为纬,考查女性享祭者礼遇高低的量化相对值;以不同时期女性享祭情况的发展变化为经,考查女性享祭者礼遇变化的量化绝对值,揭示出殷周社会对女性享祭者的尊崇逐渐减弱的事实,证明殷周女性社会地位极其低微并逐步下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从审美教育的本质入手,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以及依托个人在亲身工作体验中的感受,阐述了舞蹈教育中所体现的审美教育以及怎样在舞蹈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几方面的问题,说明了舞蹈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所占有的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译作对原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译者要在原作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法汉诗歌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同的创造形式,又形成了法汉诗歌翻译中忠实性、牺牲性、叛逆性的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9.
颂体的渊源     
以古文献为依据,探讨了颂体的起源。颂体源于原始宗教祭神祭祖乐舞辞和夏商巫术文化氛围下的祝颂词及金文祷词,并对后世颂体文学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田野资料,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五台山特有的仪式神话作出人类学分析,厘清了皇权的特有结构以及其沿自身逻辑所展开的与佛教关系的复杂面向,通过与坦巴雅的"转轮王模式"进行理论对话,对过去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转轮王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本文旨在证明,佛教始终是基于皇权所规定的祭主/祭司关系而被纳入整体结构的,五台山及文殊信仰是传统国家宗教面向的整体表达,而其中封建原则的运行是理解边疆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与国家整体之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